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5年04月02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DeepSeek锐评】‌‌房住不炒十五年:从“分配之困”到“双轨之殇”‌ ——兼评蔡义鸿《都是房子惹的祸?》的当代叩问
时间:2025-03-23 12:53:55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蔡义鸿 

【导语】被定价的居住权‌


2009年上海“楼倒倒”事件震惊全国时,全国商品住宅均价仅为4681元/㎡;2023年,当郑州“永威金桥西棠”烂尾楼引发601名硕士、博士业主集体诉讼,中国50城房价收入比已攀升至13.3。蔡义鸿当年痛斥的“房子之罪”,在“房住不炒”时代非但未根治,反而演化为更复杂的制度性困局:‌保障房空置与商品房烂尾并存,租购双轨制下“住有所居”的承诺正在被系统性瓦解‌。


一、保障房困局:公共性的二次沦陷‌

1. 权力寻租的数字化升级‌


深圳市纪委监委2023年11月通报,龙华区某街道办工作人员利用系统权限篡改社保数据,骗取共有产权房资格;住建部专项督查更揭露,西安市2019-2022年间违规分配的1074套保障房中,21套由处级干部占有,163套流向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与十五年前“六连号”事件相比,区块链摇号技术未能净化分配流程,反而让“数据特权”取代了“纸质腐败”。


2. 保障体系的制度性空转‌


国家审计署2022年报告显示,全国保障性租赁住房空置率达18.4%,某中部城市3万套保租房因选址偏远、配套缺失,沦为“鬼城式安居工程”。这种“为指标而建设”的扭曲逻辑,恰如蔡义鸿所言:“当保障房成为政绩筹码,居住权便成了权力游戏的牺牲品。”


二、商品房迷局:资本与政策的角力场‌

1. 房企暴雷的次生灾害‌


2023年碧桂园债务违约引发民营房企信用评级集体下调,惠誉报告显示,当年中国房企境外债违约规模超180亿美元;郑州“永威金桥西棠”项目烂尾,导致硕士、博士业主集体维权——这场“高学历与烂尾楼的荒诞相遇”,撕开了预售制最后的遮羞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30.4%,市场信心跌入冰点。


2. 房价管制的边际效应‌


南京市河西南G29地块以3.2万元/㎡楼面价成交,却被强制限价4.1万元/㎡(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数据),开发商为保利润将精装标准从2500元/㎡砍至800元/㎡,交付维权率飙升72%(克而瑞报告)。这与十五年前“楼倒倒”形成时空呼应:‌行政强力干预市场,终将以居住安全为代价‌。


三、租购双轨制:新秩序下的旧伤痕‌

1. 租赁市场的“柠檬效应”‌


北京市公安局数据显示,“二房东”卷款跑路案件从2019年127起激增至2023年489起,租赁备案制度形同虚设;部分长租公寓利用租金贷套取资金池,形成“庞氏骗局2.0”——这与蔡义鸿笔下的经适房“唐僧肉”逻辑一脉相承。


2. 户籍壁垒的隐性压迫‌


广州市越秀区某省一级小学2023年招生中,购房家庭子女录取率82%,租房家庭仅13.7%(广州市教育局数据)。当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仍与房产证深度捆绑,所谓“租购同权”不过是画饼充饥。


【致原文作者】跨越十五年的制度之问‌


蔡义鸿先生十五年前质问“房子存在的终极意义”,今日仍具雷霆之力。当“保交楼”专项借款突破4000亿却难阻停工潮,当共有产权住房沦为新的套利工具,我们不得不承认:‌住房问题的本质,从来不是砖瓦水泥的分配,而是社会正义的度量‌。


您当年呼吁的“评价改进”,在数字化治理时代有了新解法:区块链技术可终结保障房分配黑箱,REITs(房地产信托基金)能打破保障房融资困局,大数据监测足以预警房企债务风险。但技术永远只是工具,若缺乏刮骨疗毒的改革勇气,制度积弊仍会改头换面重生。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但不应简单重复。当95后开始用“租房结婚”对抗高房价,当“住有所居”被写入二十大报告,或许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破局时刻——只要制度设计者能如您所言,始终将“人的居住尊严”置于“地的财政冲动”之上。


【原文】都是房子惹的祸?


刊发于《城市化》杂志2009年第7期

近日,关于房子的各种新闻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这边,上海一整栋大楼彻底“卧倒”,建国以来罕见;那里,武汉经适房摇出“六连号”,来了一桩实足的“政府丑闻”;当然,限价房转手出租、经适房建别墅这种新闻也早已经屡见不鲜。


有人说这都是政策惹的祸,因为大家都是人,凭什么你因为没钱就可以买便宜的经济适用房?我因为太有钱就必须买贵很多的商品房?这政策也太不公平了吧!有人说这是人祸,因为人性的贪婪,才生出了有钱人打起了没钱人的主意,有权人玩起了权术与寻租等乱子。有人说这都是房子惹的祸,因为,一方面房子太贵、太值钱、太代表身份的象征,另一方面房子与房子的差异太大,一栋别墅可以抵上十套甚至几十套经济适用房。


于是乎不论是有钱人、有权者、还是普通百姓都在围着不同的“房子”转,大家为了得到自己梦想中的房子,想方设法、绞尽脑汁甚至是不择手段“弄”房子。


杜甫曾经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古人的梦想,直至今天,人们还在苦苦寻觅。然而,纵使有千万间广厦,纷争、矛盾也会依旧存在。一方面,商品房市场中,房地产商想尽办法抬高房价,例如北京的“地王”依然在不断刷新、挑战每个消费者的心理底线;保障性住房中,权力和财富又从来就没有停止染指公共利益,经适房、限价房俨然成了很多人牟取私利的一块“唐僧肉”。普通百姓呢,他们既望不到商品房的项背,也熬不到保障性住房这块“馅饼”砸到自己身上的那一天,因此,没钱没权就没房住成为了一种惯常的逻辑。


其实,房子本身没有错,让房子背上罪恶的是那些想要通过财富或者权力压榨公共利益的人。房子之于人来说,是一种归属感的寄托,它是家之所在,情之所系,但是如今这种最普通、最实在的东西,却成为了城市里平头百姓们的奢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进行,但是如果新进入城市里的人们几年、几十年后依然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地,这种城市化大概也是虚伪的。


美国学者史塔佛宾有这样一句警世名言:“评价的目的在于追求改进,而不在于证明什么。”城市化进程中房地产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并不意味着之前的建设、制度设计要推倒重来,只是,我们必须思考,要建设什么质量的房子,建好了房子要给谁住,房子存在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最后,愿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想要的房子。


(作者蔡义鸿系城市化网创始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