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预测说,2015年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减少供量800万,而老年人口每年增加800万。这一减一增的人口剪刀差发展趋势意味着年轻劳动力的供给短缺势难避免,就业人口的老龄化当在必然,老有所为的话题也因此变得重要起来。关于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国外提出过积极老龄化和生产性老龄化的重要主张,与我们倡导的“老有所为”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都是着眼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持续的发展。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我们可以丰富对老年的看法。一日我去学校,出小区门,见一帮民工在为马路边的街树根部重铺网状地砖,大概是为了未雨绸缪地加快地面水的渗透。忽然看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也在其列,不禁相问:老人家多大岁数了?老者笑答:66岁了。我顺手一指不远处正用铁锨望车上装土的另一老者,问:那位老人家多大了?答曰:他76了。我有点惊诧,这么好的体能,幸哉!壮哉!一般人看到老者这么辛苦,心中会感到不忍,甚至顿生怜悯之心。其实这只是一面,老有所为彰显着老年人的生命尊严。我想起了远在浙江老家的白发亲娘,信佛吃素的妈妈80岁高龄了,身体并不太好,多年来却耕耘在自己开垦出来的几垄田地上,甘苦自知。因为家在拆迁的别墅区,离市场远,买菜不便,所以就想到自给自足。我们总劝她不好太辛苦,老人家却总是闲不住,忙于松土、除草、播种、施肥、浇水、收获,以苦为乐,乐此不疲,春华秋实,笑送斜阳。每当收获时节,她的喜悦写在脸上,母亲非常快乐地与亲朋分享新鲜瓜蔬,她以强烈的自尊、辛勤的劳作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使我想起了诗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晚霞时光,熠熠生辉!
据此,我们可以发展出老年的符号—功能同差理论。众所周知,我国人口老龄化势不可挡,日趋深化,但老年的起点是约定俗成的60岁,西方则为65岁。社会老年学告诉我们,老年人口是一个异质性很强的群体,既表现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安排等特征变量上,也表现在健康状况、行为能力等功能变量上。健康固然重要,但我们不应轻忘一句名言:给生命以岁月,给岁月以生命。换言之,我们不仅要追求健康老龄化,而且要追求生产性老龄化。在个体的意义上,只要老年人自己愿意、心里高兴,旁人眼里辛苦备偿的“老有所为”其实包含着深刻的“老有所乐”、“老有所用”、“老有所成”和“老有所尊”所带来的幸福感、价值感和自豪感。毫无疑问,“老有所养”是基本的,也因为其基础性地位,所以需要通过提升和超拔来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直言之,老年人向往的不是简单的生存层面上的老有所养,而是有保障、有快乐、有尊严、有作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相伴共生,对老年人的很多需求我们无法也不能割裂对待。
走笔至此,不禁要问:年龄是什么?年龄是岁月的印记,是符号,是标签。年龄作为符号是统一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功能是有差别的,同样岁数的老年人其自理能力和活动能力因为健康水平的差异而表现出很大的功能差别,所以老年存在着选择的空间和可能,可以积极,可以消极。积极老龄化的时间含义就是过充实而有寄托的生活,对年轻人如此,对老年人也如此。老年意味着成长和发展,而不仅仅是变老。
笔者曾经提出以“老年发展”和“老年人口红利”为核心的乐观老年论。我们要收获“老年人口红利”并延长收获期,老有所为、积极老化和活跃老化所实现的“老年发展”就是不二选择。在这个意义上,对一切老有所为的老者,我们都要给予尊重、表达敬意,他们老骥伏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积极老化”的支柱,是构建幸福老龄社会的精神动力。但与此同时,我们要全方位健全老年保障体系,减少非意愿、不快乐、有害身心的“老有所苦”现象,让每一个老年人活得有尊严,也让每一个老年人活得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