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丽都广场南门西侧的路边草坪有一口井,井盖上盖着纸板、薄膜,并用石头压住,井盖正中间写着一个“暖”字。不远处的铁栅栏上,搭着一床蓝色被子,还有一些袜子、泡沫纸等物品。井底下居住着一对老夫妇,两位老人近70岁,在此居住已有五六年,白天外出乞讨,晚上回来居住。让记者意外的是,离该井西侧大约50米,还有一个纸板覆盖、井盖上写着“热”字的井。搬开井盖,一股酸臭味扑面而来,记者刚打算入内一探究竟,被一位中年男士叫住。原来,他就是这口井的“主人”王先生。他称自己今年53岁,家在怀柔农村,在井下已居住近20年,家里共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正上高中,儿子上初中。(12月5日北京晨报)
我国改革开放35年,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从常理上,公众应该有更多的条件共享发展成果,有更多的便利条件住上好的楼房、实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梦想,但一些现实足以说明一些人群仍然处于社会保障的边缘,一些人群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上,一些人仍然无法享受到更好的生活生存条件。诸如此类的“井居”、大学毕业生的“蛋居”、城市退休矿工的“穴居”,都是一个现实中保障相对缺乏,城市发展尚存各类短板的反映。
产生这类令人“心酸”的现实问题,并不是因为发展本身的问题,恰恰是因为发展不够的问题。不得不承认,与30余年前、10余年前的住房保障条件相比,绝大多数人群是获得了实惠的,发展的成果和实惠不应否定。但又恰恰因为发展过程中城市物质文明还远未满足最广大人群的现实需求,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平衡和不均衡问题造成的。一些人开始享受“高楼美居”,一些人群仍然“蛋居”“蜗居”甚至无立锥之地就是证明。解决这一现象和问题,还得在发展和加速发展中解决。譬如,如果我们有更多的政府提供的公共保障房,不是三年内建设1000万套,而是有更大的财力物力建设几千万套、上亿套政府公共住房,贫弱人群的住房问题会应刃而解。又譬如,社会继续加速发展,有更多的物质条件建设各类公共保障设施,建立健全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对于贫弱人群可以做到“应保尽保”,可以以发展成果更多的回馈发展相对落后的环节,可以更多的条件对贫困人群“拉一把”,“井居”自然销声匿迹。
城市社会发展不会必然消除贫困、消灭类似的“井居”现实,但社会发展却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对此应该有清醒认识。就如上述提及的井下居住近20年的家庭,是出于省房租的考虑,是想为三个孩子省下教育的钱,由此分析,造成“井居”的其实不仅仅是高房价压力。对于这一带有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和家庭生存生活压力,教育的、医疗的、住房的和社保的等等,哪一项都离不开社会的持续和加速发展。
回窥发生在首都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的“井居”现象,确实很刺眼也刺痛人心。但这一个别现象的最大警示意义在于,刺激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采取更大的决心和信心加速发展,刺激和“鞭策”城市文明发展进一步加速。“发展是硬道理”,一些现实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城市贫富差距问题,不能让“发展”停滞下来再行解决,城市整体文明和公民素质问题,同样需要发展中解决,而不是“解决了”再发展。发展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只有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救助救济条件才能进一步提高,与城市公共服务相关的教育、医疗、住房等现实问题才能得到最大限度解决,对于城市贫弱人群、特殊人群的帮扶才会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