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08年到2012年间,全国仅邮政报刊亭就被拆了1万多个,拆除报刊亭理由多半是“影响市容”、“难以管理”。现在,又新添了个理由,称“居民喜欢看电脑玩手机,没人看报纸杂志了”,市场需求萎缩,经营报刊亭不赚钱,不如拆掉。(8月30日《人民日报》)
报刊亭是城市文明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曾几何时,在报刊亭看报纸,是城市各个角落经常能看到的场景。下班的时候,到报刊亭买上一份报纸,饱览国内外新闻、奇闻轶事,是很多人乐此不疲的事儿。报刊亭的存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让阅读成为了人们的习惯。一座城市中报刊亭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我们感慨于国人阅读量之少。在前不久的上海书展上,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欣喜于书展的热闹之时,也感叹“真正读书的人少之又少”。他说:“如果人人都不爱读书,国家的发展就没后劲了。”阅读拟立法引发的议论还未散去,“犹太人年均阅读64本书,而国人年均读书不到5本”的消息,又刺激着大众的神经。犹太人人数不多,但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大有人在,这让至今只有莫言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中国大陆情何以堪。再往前推,更有《红楼梦》等名著被列入“读不下去”排行榜,直让人内心感到心酸,也为我们国家、民族、社会的未来感到担忧。
我们担忧于阅读是否方便。一座城市中,报刊亭、农家书屋、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是否到位,关系到能否为市民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否培育出全民阅读的土壤。星罗棋布地散布于城市大街小巷的报刊亭,由于靠近居民小区、地理位置优越,更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可否认,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突飞猛进,使电子阅读成为很多人群的选择,但接触电子阅读的大都是年轻人。还有一大批中老年人并不熟谙于互联网,他们依然有着买报看报的传统。但是,当报刊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越来越少时,人们买报纸、杂志就不如以往那么便捷,人们的阅读习惯会受到很大挑战。如果是因为经营不善,报刊亭自身可以发展多种经营,政府也该把扶持报刊亭作为文化惠民的重要举措。
报刊亭,不能说拆就拆、说停就停。作为城市的文明驿站,报刊亭在培育人们阅读习惯、滋养城市文明、打造书香城市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了报刊亭,人们能轻易地买到相应的报纸杂志。经常性地阅读,能开拓人们的视野、启迪人们的思维,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文明素养。很多人的道德品质、文明素养提升了,一座城市的公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更容易开展。
报刊亭是城市文明的风景线,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不能说拆就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