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闻晨报》报道,让婴儿在地铁车厢里小便本已不对,在受到乘客批评后不仅拒不道歉,还频出粗口谩骂。8月22日晚6点50分许,发生在3号线上的“童子尿”一事,一度引爆车厢文明大讨论。没想到前晚10点半左右,地铁11号线再次发生“童子尿”事件,因在地铁车厢内为孩子把尿时遭到同车乘客劝阻引发纠纷,两名婴儿家长殴打劝阻乘客被警方处以行政拘留(扬子晚报网9月6日)。
地铁作为城市交通工具,服务对象是人民大众,作为公民在公共场所理应做到文明有礼,车厢里不加遮蔽给孩子把尿,本来就是不文明行为,而在乘客劝阻时反而群欧劝阻者,践踏公德至如此地步,简直不可理喻。在社会转型之下,传统道德备受冲击,道德重建任重道远。公共场所道德底线约束,当以何种方式来规范和严律?
城市里的地铁不只是一种交通工具,它反映的是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在此事发生前两周,上海3号线轻轨上刚发生一起类似事件,一对年轻父母在车厢内为孩子把尿,乘客劝阻时指出对方行为是“没素质”,居然差点遭到飞踹。在本次事件中,同样也是在市民指出对方此举“没素质”后,对方恼羞成怒,才大打出手的。从这两起事件看,公众对文明的需求很强烈,而发生不文明行为既有个人素质的缺失,也有社会整体文明氛围的缺乏,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引导环境。
地铁是城市流动的窗口,因而也承载着城市文明,可许多市民把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不折不扣地带进了地铁,导致地铁车厢,俨然成了一个“垃圾场”,集中暴露、甚至放大了不文明现象。提起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为,每个人都深有感触,扳着手指略述一二。比如,车厢进食、上下车拥挤、争位抢座、举止不雅、语言粗俗等等。不管是微博还是BBS,关于地铁不文明的调查,结果都大同小异,小孩在车厢大小便、趁挤猥亵性骚扰、卖艺乞讨、随地吐痰、抢座占地……谁都不能容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但有的人没有这种意识”,部分市民缺乏公共意识,原因在于缺少公民教育。家长在地铁给小孩把尿,其实很多带小孩的认为,小孩不懂事,随地大小便很正常。可她们忘了,就因为小孩不懂事,才要个懂事的大人监管的。抛开素质一说,其实,地铁文明恰恰是体现一个城市整体文化和国民素质的根本源。
必须承认,不倡导明令禁止地铁中的不文明行为,并不代表支持这种不良习惯。要普遍提高市民文明乘车的素质,首先就要营造出一个文明的乘车环境,比如说从轨道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站台、车厢的环境等,都要让乘客觉得很文明,让他为自己的一丁点不文明行为感到不好意思,发挥他们自尊自重的意识,让他们主动遵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不文明行为自然而然就会减少。对于地铁车厢把尿等不文明行为,堵不如疏,要通过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和温馨提示,辅之批评教育等行政手段,去提高市民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能力,这样才能逐渐改变地铁车厢内不文明的乘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