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北京市动物防疫条例(草案)》,新增加“携带训练合格的导盲犬等工作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受限制”。 而此前的征求意见稿提出,各种犬类不能进入公共交通工具。(11月24日新华网)
北京市的公共交通工具终于对导盲犬放开了,这是一个难得的进步。一个理性、文明、有序的社会,就应该做到这种“公共细心”,为特殊群体提供更多公共关心。
公共政策就该多一些温馨的细节。导盲犬不仅是“盲人的手杖”、“指路工具”,而且简直就是残疾人的生命组成部分。具体到导盲犬能否上公交的问题上,即使导盲犬可能有攻击性,可能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社会也应该想方设法弥补这类漏洞和不足,比如给导盲犬注射狂犬疫苗,给导盲犬套上笼头、嘴套等,避免危险发生。
所以,北京市对“导盲犬上公交”加上了“携带训练合格的”定语,在安全可控范围内,允许导盲犬乘坐公交,既降低了残疾群体的出行困难,又对公共安全给予了最大化的维护,在公众需要和残疾人需要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让社会文明和无障碍出行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其次,这也是对导盲犬的充分理解和尊重。人们之所以拒绝导盲犬上公交,主要害怕受到导盲犬的伤害。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却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导盲犬并非一般犬类,无论从习性还是从工作能力上,导盲犬都是习性温顺的犬种。成为导盲犬的先决条件就是7代内没有攻击同类和人类的记录,一条合格的导盲犬需要花费训导师很大精力才能够“毕业”成为盲人的眼睛。截至目前,全球还没有一起导盲犬伤人事件。所以,北京市允许导盲犬上公交,也有助于让上述安全常识得到更多传播,提升对导盲犬的理解、接纳程度。
这个规定是对残疾人关怀理念的积极落实。经济越发展,文明程度越高,对残疾人的关心也应该越细微。残疾人能否享受到社会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出行关怀,体现着社会文明程度。北京市允许导盲犬上公交,就是对这种人文精神的积极落实,这种人性化的规定让社会同情心更为饱满,会让社会充满更多温情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