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论坛一:低碳路径下建设生态宜居新城
时间:2009-12-30 10:25:06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李涛 

邹德慈:低碳发展之路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新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在第一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的城镇化会给世界带来福祉”。会后,这句话被经常引用。这句话当时的背景是针对部分西方人士对中国崛起散布的一些言论,似乎中国的崛起会威胁世界。所以,针对这种论调我说:“中国的城镇化只会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也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福祉”!今天,我想再补充一句:纵观世界城镇化进程,无论是第一次城镇化浪潮,还是第二次城镇化浪潮,其完成的过程都比较曲折,而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也是如此。简单回顾一下前两次浪潮。英国在18世纪开始城镇化时,通过圈地运动把大量农民驱赶到城市,成为廉价劳动力,以满足初期工业化的需要。当时的英国还凭借强大的实力,在世界各地掠夺资源,其中包括对中国的掠夺。正是这些原因带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发展。美国在19世纪依靠大量欧洲移民及被解放的南方黑奴流入城市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是第二次浪潮。然后还有日本、拉美和很多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城镇化有自己的特点。近三十年来,我国城镇化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硬件方面我国的主要大城市甚至不亚于西方的城市。但我们切不可据此盲目乐观,认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会一帆风顺。相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能还会经历很多曲折。我们一定要重视对中国城镇化的研究,这一点很重要。不仅要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还应研究、总结世界城镇化的历程,经验和教训。这也是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的职责和价值之所在。

今天,我想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中国的城镇化说一点我个人的观点,仅供参考。回顾中国城镇化走过的历程,我认为,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进程既不是从1949年开始,也不是从改革开放开始,而是从1996年开始的。连续12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996年的29.4%提高到2008年的45.7%(国家统计局数字)。城镇总人口从1996年的3.6亿增加到2008年的6.06亿,总量居世界第一。美国的全国人口不过3亿,我们中国的城镇人口是美国全国人口的两倍。这样的增长,世界上确实没有过。

其实,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城镇化也存在、遗留下一些问题,这值得我们好好思索。

一、真正被城市“化”了的人数不如统计数字那么多,城中村问题突出。近12年来,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先后来到城市,但最终仅有不到10%的人(粗略统计)留在了城市,成为了城市人口。所以,严格来说,快速城镇化只是化了那一部分最终留在城市长住的农民工。同时,随着大城市的快速拓展,来不及把原来的村子进行改造,造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中村现象很突出。我粗略搜了一下资料,找了六个典型城市,包括深圳在内。它们共有城中村822个,平均一个城市一百多个,城中村的土地有500多平方公里,要消化它们不是容易的事情。近几年,不少地方政府开始逐步重视解决城中村问题,有的城市做得不错,也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但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个部门来统筹解决。

二、城镇化的“成本”越来越高。今天,让一个农业人口到大城市里面来,变为城市人口,这个成本越来越高了。很简单。现在房价不断上涨,生活费用不断地提高,就业的难度也在增加,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某些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总的来说,现在的城镇化成本在上升,门槛比过去越来越高了。

三、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近12年的高速城镇化,不但没有缩减贫富、城乡、地区差距,与之相反,还有所扩大。一些大城市,如北京、深圳、上海,其硬件并不比国外一些城市差多少。可我们的农村还有七亿农民,虽然农村有很大变化,但农村里的贫困现象依然存在,极端贫困的人群也不少。这种情况下,也就很难说我们的城镇化很圆满,没有问题了。令人欣慰的是,中央现在也看到了这些问题,并正在采取多种办法来解决。

客观地讲,中国城镇化道路的方向没有问题,因为党中央、国务院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但回顾近十几年来我国城镇化走过的历程,可以发现,我们选择了这样一条路径前行:主要依赖进城的廉价劳动力和低廉土地,创造GDP,增大了城镇人口,提高了城镇化率。这条路径给我们创造了很大的价值,这个应该肯定。可是这条路不可能长久,难以长远为继。我认为,中国现在应该考虑走多路径的城镇化道路。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因为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关系很大。中国的城镇化不能再走依靠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出口加工来拉动经济发展和发展城镇化的老路了。中国的加工产品在世界上可能名列第一,可我们从这些产品中所得到的利润很低,大部分钱都被外国人赚走了。所以,加工业的服务化,高端化、知识化、高附加值化可能是我们下一阶段,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些趋势。而那种低端化、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可能越来越不受到世界市场的欢迎。同时,也不能单靠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发展,再这样下去,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其次,城镇化不仅要追求数量,更应追求质量。今后的城镇化要改变那种单纯追求数量指标,满足一年提升一两个百分点的发展模式,而应坚持数量和质量并举。我们这十几年的城镇化速度非常快,数量增长得也快,可质量上有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把从农村迁移来的人口都能在城市里“消化”掉,让他们定居,让他们与城市人口的差别缩小。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提高城市人口普遍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普遍”的意思是,不是城市里的少部分人或一部分人,而是要追求所有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的人都能够普遍地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走大中小城市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些年来,我们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很快,充满了活力和动力,如北京、上海、广州。据我所知,深圳目前已经没有地可发展了,这轮总体规划已经提出了“零地开发”。相比那些大城市,我们的中小城市,小城镇就要差很多。国家在城镇化战略方针上,要看到这点,不能只靠大城市。大城市提供很多的GDP,有许多的优势,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是还有七亿农民在农村。不可能让他们都到上海、广州、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这些大城市也没有那么大的容纳能力。怎么办呢?这就需要走大中小城市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大力推进中小城市的发展,充分发挥这些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同时,有条件的农村和乡镇还应加快推进农业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因为农民如果能够在所居住的地方从事非农产业,又能够居住在条件很好的农村里面,相信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就不需要跑到大城市去打工了。这样一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有可能在当地“消化”。现在大城市周围的许多农村把“农家乐”作为一种产业,这个挺好。但是不可能都靠农家乐。中国地区之间差异那么大,东部和西部,北方和南方,不是一条路径、一个模式就行了的。除了农家乐还有其它许多的方式,这要靠农民自己创造、创新。成都附近的郫县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它用现代化的生产线把川菜进行真空包装,不仅打开了市场,而且还让当地农民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把自己的住房和村镇建设得很漂亮。

目前,国内不少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发展口号,这是值得肯定的。对一个城市来说,如何做到低碳排放呢?首先应逐步推行“绿色建筑”,以至“绿色住区”,采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太阳能、风能等)代替矿物质能源;发展新能源车辆代替石油。其次,还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降低私人汽车出行比例。尤其是那些特大城市,更应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这不仅有利于改善人们出行,更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再次,节约能源,大力推广水资源循环回用;垃圾回收再利用;集约、节约使用有限土地。最后,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特别是树林。因为绿植是城市的“肺”,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还应提倡节俭的生活方式,减少物质浪费等。

当然,在城市化进程中走低碳发展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资金投入和科技提供支撑。在21世纪,努力打造“低碳、生态、宜居”的理想城市,应成为指导城市未来发展的一种宏观思考模式。同时,这也对我们的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

王秉忱:利用地源热泵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正逢其时

国务院原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环境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我认为有关低碳经济的议题非常重要,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目前我们国家能源资源出现了捉襟见肘的局面。此外,我们国家节能减排的任务也非常重。

在低碳路径下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型城市是城市建设的主题,这个任务,同样落在我们城市地质工作者的肩上。地热资源是一种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具有成本低、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特点。通过地热地质工作,大力开发利用城市地热资源(包括深层与浅层地热能)代替造成环境污染的传统能源,不仅能满足城市建筑物冬天供暖、夏天制冷,而且在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型城市中也会发挥重要作用。

20052006年,鉴于我国能源资源紧缺,急需大力开发包括地热资源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形势,我和今天在座的吴学敏、沈梦培两位参事,以及石定寰、闪淳昌、王静霞等连续两年调研我国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写出了三份参事建议,呈交给国务院领导同志,并两次在中南海向吴仪、曾培炎两位副总理直接汇报,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作了重要批示。我们在建议与汇报中,突出强调了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开发浅层地热能的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2007年初,国土资源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开发浅层地热能的经验交流会议,国土资源部两位副部长,七位国务院参事和四百多位代表出席了此会,在国土资源部系统掀起了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开发浅层地热资源的高潮。紧接着,20072月,在建设部科技委金德钧常务副主任带领下,几位科技委顾问、委员,和几位国务院参事去沈阳,参加全国地源热泵技术开发浅层地热能城市级应用高层论坛,推动了沈阳市的这项工作。沈阳市到2010年将有三分之一的传统能源被浅层地热能代替。北京、天津等地利用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的建筑面积也在不断加大。

由此可见,近几年来,我国利用地源热泵开发浅层地热能的形势非常好,发展速度很快,规模很大,已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连美国的专家也为之惊叹。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技术与管理为题,亟待解决,以保证其健康、有序发展。

面对我国艰巨的节能减排任务,和最近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所提出的减排目标,大力应用地源热泵技术开发浅层地热能、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应是实现此任务与目标的有效途径,因而它应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吴德绳:节能减排和绿色建筑是城市化的永远追求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

我从事的是建筑业,用一句俗语来讲,就是盖房子。用我老师梁思成先生的话来讲,叫“匠人营国”,“你们怎么说都是一个匠人”,这个我记住了。但是,作为一个工程师,我们还肩负一个更为重要的伟大使命,就是能“营国”。盖了太和殿,皇上才能登基;盖了鸟巢,奥运会才能办,所以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建筑业既关系国家的发展,又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对建筑师、工程师来说,好好地盖房子,既是责任,也是义务。这是我对建筑师、工程师的一个定位吧。

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中国又是个人口大国,农民变市民看似简单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说并非易事。中国也是当今世界建设量最大的国家,在全世界对节能减排、环保绿色重要性取得共识之际,我认为,我们要站在更高的理念、经济和科技的起点上推进城市化,在低碳路径下,推进绿色宜居新型城市建设。

当前,建筑运行能耗占到我国总能耗的25%左右,比水泥和钢铁等工业行业的能耗总和还要多。如果将与建筑相关的能耗,比如建筑材料的生产和运输等计算进来,我国的建筑能耗占国家总能耗的30%以上。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日益壮大以及人口城市化进程的继续发展,建筑能耗将会继续增加。城市化要建造大量的建筑物,这必然带来能耗绝对值的增加,但要看到,节能减排和绿色建筑物应是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绝对追求,也是永远的追求。

关于绿色建筑,现在我体会到一个新的含义,就是全寿命绿色建筑的碳排放最低。什么叫最低的碳排放?简单的说,就是碳排放能达到的最小值。全寿命低碳应该让一个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达到最长。如何让一个房子的使用寿命达到最长?我认为,一个建筑、一个房子寿命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是物理寿命,比如建筑或房屋是草棚还是木结构,抑或是钢筋混凝土;第二个寿命是商业寿命;第三个是使用寿命。

商业寿命来自于什么?来自于建筑设计的超前性。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的使用寿命一般是70年左右。如此长的使用周期,需要我们提高设计、规划的预见性水平,从更宽广的范围来评价我们的设计,并尽量降低房屋运行使用费用,同时做好节能工作。这就给我们所有从事建筑行业的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即将掀起的第三次世界城市化浪潮中,在低碳路径下建设绿色宜居新型城市的背景下,我们建筑师要好好研究与过去的不同,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的城市化也是新事。设计理念、设计美学都应相应创新。

如果在设计规划过程中缺少前瞻性和科学性,轻易出手,使得建筑物使用寿命不够长,这本身就违反了绿色原则。在下一代建筑里,如果我们做出来的产品,用不了多长时间就需要进行更正设计缺点错误,那我们就没有完成应该完成的使命。

许靖华:低碳经济不能妖魔化二氧化碳

美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在很多人眼中,二氧化碳是制造地球温室效应的元凶。因此,如何减少CO2排放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世界发展的历程证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高碳经济,正在被世界所抛弃。当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需要注意的是,在低碳路径下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型城市,化石燃料还是需要的,人类还不能马上不用煤、石油等。这就意味着,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人类还会继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各种气体。

在二氧化碳处理问题上,现在国际上有人提议把它埋到地下。我非常不赞同这种处理方式,因为这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应如何来处理二氧化碳排放呢?我认为,要处理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二氧化碳,不能将其“妖魔化”,二氧化碳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同时,二氧化碳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功能,即可以用来养蓝藻。而蓝藻又是目前做生物燃料最主要的一种原料。如今,太湖蓝藻污染还是比较严重,我们可以考虑利用太湖的蓝藻来做生物燃料。

如何把二氧化碳变废为宝?首先,我们的工厂不能直接把二氧化碳排到空气里面,而应像处理污水那样对废气进行收集。这样的话,就有了实现低碳路径的可能性。以我潜心研究的“以CO2治水、以藻控藻、以鱼养水”的“集成水路污水处理技术”为例: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对污水进行酸化,降低水的pH值,抑制不适宜弱酸环境的蓝藻、绿藻等污染藻类的生长,促进适宜弱酸环境的硅藻生长。硅藻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净化污水,同时又是鱼虾的饵料,可以发展生态渔业产业链。最后通过水转换器装置加快污水过滤流速,吸附去除水中剩余的少量污染物。这样既净化了污水,又美化了环境,实现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该技术已在北京市的稻香湖景酒店和东莞市的污水处理试点工程中获得成功,治理效果非常令人满意。

此外,利用二氧化碳把污水水质改良后,可以将其回灌到地下。这一方面可以解决城市用水问题,另一方面回灌以后用新的毛细灌溉的方法,还可以治理沙漠。所以,建设宜居新型城市,应该正确认识和使用二氧化碳。这样一来,中国实践新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化之路可以越走越宽,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低碳经济城市发展战略可以早日实现!

刘玮: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让企业社会同受益

北京唯绿建筑节能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当年,我们投资唯绿科技主要得益于做房地产积累的一些经验和2007年我与北京市规委相关负责人座谈时,他们给我的点拔。“北京已没有太多的地了,但有非常多的老房子,它们不可能都拆掉,你应该想想这事儿应该怎么办,其中的商机?”正是得益于这句话,我开始关注既有建筑所存在的问题,其中最大的是节能环保问题。因为那个时代所建房屋基本没有考虑相关措施。所以,在我个人看来,低碳路径下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型城市,做好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从2007年开始,唯绿科技为了把城市中那些既有建筑从不环保,不节能变成环保、节能的建筑,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研发力量,花费了颇多心血。我们还先后给秦皇岛,唐山的许多旧建筑进行了节能方面的诊断、改造,取得了良好经济和社会效应。

同时,近些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和国际社会的影响,我感觉在新能源利用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是越来越小,甚至在某些方面中国还领先西方。过去,我们的建筑落后于西方国家,但随着新能源概念的运用,以及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我想我国的建筑水平很快就会迎头赶上。现在,我看到我们各级政府对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的关注,不仅仅停留在概念上,而且还给了许多实质的乃至资金支持。前不久,我们在与朝阳区科委相关负责人座谈时谈到关于北京CBD东扩,政府已明确提出,在推进北京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但如何落实,有待探讨。刚才前面的学者和专家在讲话中都已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方案都是我们现在在探讨或者是已在相关项目实践过的手段。

尤令我欣慰与自豪的是,随着国民节能环保意识的普遍提高,以前,类似唯绿科技这样的公司都是乙方,而如今,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接受和尊重。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后回报社会,造福社会的最大动力。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