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化开启文化创意产业“掘金”新时代
时间:2017-07-10 19:46:01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金元浦 崔跃/编辑整理 

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教授 

本刊记者:崔跃  编辑整理

  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是城市竞争的世纪,是城市作为经济社会中心并且日益成为文化中心的世纪。城市的发展方式由单一的经济方式转变为多元化的发展方式。在此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边际不断展开和跨越的引擎式产业,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迎来黄金时代。它将依据城市发展需要不断进步,并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那么,如何基于我国的现状和经验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成为我们必须严肃探讨的重要课题。

438dcdb6ee6304528a90c399425d4e33.jpg

  金元浦,浙江浦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文化与艺术专委会专家顾问,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大教授、博导,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分会)会长,北京市科技美学学会会长,教育部、文化部高等学校动漫类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商务部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文化贸易首席专家。

  曾任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国文化发展纲要》起草工作小组专家组成员。

  被誉为“中国创意产业理论之父”,是国内最早进行文化产业研究的专家之一,也是最早在我国提出和推动创意产业理念的专家,被10多省(区)市聘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顾问。

  系北京市委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项目负责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我国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软实力竞争”项目负责人。

  主持和参与省市大型文化创意规划等项目50余个,所主持的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北京人文奥运研究基地)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嘉奖,成为奥运会后国内唯一一个获奖的奥运科研机构。

  城市化的发展需要文化创意产业的推进   

  我国城市化发展到目前的阶段,市民对文化的要求,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对整个文化产业的要求,都越来越强烈。也就是说,城市化的发展需要文化创意产业,城市化的发展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一步升级换代要求各级官员和各个部门对文化产业或者创业经济给予高度关注。

  大家知道,我国城市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在发展初期,我们首先要完成在整体的城市化中最基本的任务。比如,我们的小城镇要解决最基本的基础设施的问题——城市的道路建设,然后要解决高速公路和机场的建设问题,以及城市的各种商业设施,如超市、饭店、旅馆等。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小康时代的来临,人民群众对城市的文化需求越来越高,这也是国民在收入不断增高后产生的需求。小康时代,在满足了人们吃穿用住的基本需求之后,就要解决更高的文化的、精神的和心理的需求,包括美学、艺术、旅游、健康、养生等更高程度的需求,这也就是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必然表现。这些需求一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另一部分是通过购买获得的。这一系列需求的“井喷”就需要文化创意产业适时、合理、历史性地出场,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基于人们提升了的、更高的文化需求,以及城市建设中对人们的文化需求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所形成的发展性需求。

  随着我国整体产业的升级换代,人们对文化和创意产品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文化成为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历史资源和品牌标识。从城市的整体发展中来讲,当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基本面貌,尤其是制造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会面临第二产业的升级换代问题,即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存在这个有待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说,我们恰恰处在这样一个境遇中——通过劳动和投资驱动而达到的这样的城市发展的阶段已经不适应国家当前的发展。因此,我国下一个阶段最重要的发展目标要通过创新来实现。对于一个城市的升级与发展,可以从这些基础的变革来看,如音乐厅、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广场等各种各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起来了,可见,随着人们的需求变化与提高,我们城市的自身建设与发展也要升级换代。

  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为其他多种产业提供引擎服务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定位发生了变化,它已不再是边界固定的生产行业,而是可以为其他产业提供服务的引擎,并将在未来起到引领的先导性作用。特别是通过创意和设计打破过去低端制造业的状态,从供给侧为这些产业实现升级换代作出贡献。

  根据2014年中央10号文件,可以明确:

  第一,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可以为我国装备业的升级换代服务。装备制造业属于重工业,它从低端制造业走向高端,创新创意设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典型的例子有,高铁通过创新创意设计进入了更高的发展层次,还有火箭、军舰和新型飞机,也都通过创意设计得到了提升。

  第二,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可以为我国日常消费品业的升级换代服务。 吃、穿、用、住的轻工业产品与文化创意设计的关系更明显,比如服装行业。全世界平均每个人穿六七件中国衣服,以前我们投入巨量廉价劳动力、土地、矿山,乃至空气和水,通过低端制造业来获取微薄利润,是名副其实的汗水大国。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我们通过创意设计提升中国品牌,日益走向世界。出行方面出现了扫码使用的共享单车、滴滴打车,甚至共享汽车,这些都是更高层次的衣食住行的一部分,它通过高科技的创意设计提升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通过高科技和文化的结合创造出的创意经济,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升级换代。

  第三,为信息业服务。这里的信息业不是简单的打电话,而是包括移动网智能手机传输来实现的巨量的文化消费的大变革。信息业成为更广泛的无远弗届、无时不在、不可须臾离开的“中国必备”。比如旅行,比如驾车,比如视频会议,信息业与文化创意设计的结合,创造出了惊天的业绩,其中,中国华为的崛起就是很典型的案例。

  第四,为建筑业服务。创意设计能解决我们所有城市“千城一面”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使用同一张图纸建设几十栋大楼,这是极其恶劣的现象,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找到这样的情况。建筑是全球公认的人类第一艺术,而我国的一些企业把建房挣钱当作最高使命,所以它带来的是“千楼一面”、“千区一面”,甚至是“千城一面”。只要观念转变,通过创意设计来服务,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就能住上更美、更好的楼房。但是现实中这个观念没有完全转变,很多城市依然延续了这种格式化建造理念和规划风格,不顾天际线和城市的面貌,一心追求速度与政绩。

  第五,为旅游业服务。创意设计可以实现包括全域旅游等在内的服务提升。

  第六,为体育产业服务。体育产业也要通过创意设计,比如从以前的游戏发展到现在的电竞,它也是体育产业的一部分。创意设计就能解决其中很多问题。

  第七,为农业服务。现在的农业与过去不同,现在我们有了城乡综合体,有了特色小镇,有了民宿,这一系列实现都是通过一个最基本的方式——创意设计来实现。创意设计解决了城乡的就地现代化,解决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解决了乡亲乡里、邻里相亲相爱和乡愁,解决了返乡农民工回去建设新农村的问题……

  在世界经济中,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特别重视创意经济,联合国分别于2008、2010、2013和2016年发布了四本有关创意经济的报告。报告指出,从上个世纪末以来,以发达国家为首的全球各国特别关注世界经济中从创意产业到创意经济的发展。英国、澳大利亚、欧洲大陆和美国都提出了相应的创意经济发展的策略和做法,而且都把它列为国家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型产业。从这个角度看,发达国家率先跨入了创意经济的发展快车道。发展中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创意经济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巴西,俄罗斯、尼日利亚和东南亚的国家也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其中旅游等方面发展特别迅速。中国和印度引领了发展中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创意经济的发展潮流。

  我国城市化中的创意经济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最具标志性的战略变化就是: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后把国家整体的发展直接提到创新优先上面来——未来我们发展的第一位推动力就是创新。经济上,我们要解决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到更高端的服务性国家的转变,成为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创新性国家。在这一正确决策下,我们迅速从低端制造业升级换代。从过去花数亿元人民币买一架波音飞机到现在我们的C919下线,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在城市化和高科技结合的方面居于世界前列,这个过程将是艰难和长期的。其主要表现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大、智、云、移、自、小、微、新、特、融。

  “大”就是大数据。大数据是美国人最先提出来的,2014年国内发布大数据白皮书,把大数据放在和互联网一样重要的位置。大数据在中国应用迅速,诞生了一大批数据公司,以及虚拟现实的实践运用。大数据最大的预测功能已经开始展现出来了。当然,这一切都基于中国有7亿多的智能手机用户这一重要基础。

  “智”就是智慧,指智能产业。其一是指人工智能,包括机器人、无人机;其二是智慧城市,比方说智慧城市中的海绵城市的建设,就能较好解决城市缺水的问题;其三是深海下潜,航空航天,都是依赖人工智能的发展。

  “云”就是云计算。云计算长期以来由美国主导和领先,我国一直难以涉足其间,但最近随着我国的云计算名列世界第四,云服务应用日益广泛,进入了我国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国的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至今还保持着前两名的位置。

  “移”是指移动网。我国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的普遍使用,被全世界所称道,世界领先、使用人口最多、运用最广泛。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尤其是通过高度结合的手机客户端,使人民币的无纸化成为世界之最,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其影响正在大规模向世界各国传播。

  “自”就是自媒体。社交软件客户端的普及使中国的自媒体在数量上全球第一,人们也拥有了各种各样表达自己的平台,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这也使社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无国界、无语言障碍的社区也非常迅速地建立起来了。它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正在日益彰显。

  “小”是小微企业。我们实施了“双创”以后,小微企业疯起。全民创业、创新,掀起了“中国原创”的热潮。

  “微”是微方式。 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这里不光是指各种社交软件,还包括各种微服务,网红、直播的迅速发展,动员和激励了大量创业者,其创新、创意、创造的潜力将不可限量。

  “新”是一种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来和展现出来的形态,主要是指从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创造出的新的产业的、管理的、传播的、营销的新形态。从饿了吗、滴滴、摩拜到共享汽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昨天没有,今天就可能创造出来。当然,在人们尝试的过程中也有失败,比如共享雨伞失败了,有的共享单车企业倒闭了。这也说明新的形态要成长、成熟,会有约束,有竞争必有淘汰。

  “特”这个字实际上是“酷”,“酷”出特色。这个酷非常重要,之前我们很多文化模仿日韩,所谓“酷”日本、“酷”韩国,而现在中国的年轻人自创了一大批最具特色的东西,这个东西其实就是青年时尚文化浪潮,“酷”说到底是年轻人之所钟之所爱、之所创,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特色。

  “融”是“融思维”。融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一个核心。“融思维”是指跨界的思路,在各行业之间跨越,在不同学科之间跨越,在不同的领域之间跨越。这是融思维所追求的融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思维对于一个创新性国家创新性城市的重要意义:思维的转换是最根本的转换。

  通过这十个字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创意经济和城市化有着密切联系、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创意经济。

  当代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要素

  首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具备相应的生产力水平。一般来说,创意经济、创意产业都是在生产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尤其是工业化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之后发生的。当然也有个别的方面也会有新的突破,像尼日利亚的尼莱坞,严格说它没有发展电影工业的技术与设施基础,但是它还是发展起来了,每年生产2000部影片,尽管水平不高。这种只是特殊情况,不具有普遍性。如果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发展创意产业创意经济的话,可能很难延续下来,因为生产力水平太低。按照波特的理论,产业结构有四个发展阶段:要素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阶段、财富驱动阶段。上一个阶段是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基础。我国也是经历了前两个阶段后进入这个创新创意阶段的。比如智利,我国帮助它建了高铁,但它只能闲置在那里,因为该国好多地方还不通电,太超前了反而闲置。另一个例子,就是我国帮助非洲肯尼亚设计动车,时速设计为120公里,而不是我国高铁的300-350公里/小时,因为这对于他们的国情和基础来讲是最合理、最经济的。

  其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是人才。没有创意者就没有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创意为王。美国的硅谷和中国的中关村已经形成了创意人才的集聚,出现了创意部落。至于我国创意局面的形成,政府的推动是一个主要原因。以前我国好多东西是模仿和山寨来的,而现在,我国的原创越来越多,有的甚至被别国山寨,政府在其中的推动和引导作用不可忽视,毕竟当今世界的创业成功率很低。这里的人才,可以是个体,复合型的人才个体,可以是不同个体组成的创意团队,还可以是人才集聚形成的创意集群(部落)。我国现在也出现了创意阶层,它是在现实的发展中成长起来的。

  再次,就当前而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一定要与高科技结合,与互联网结合。互联网的意义超过了其他所有新兴的产业形态,它解决的是联通的问题:国际与国内的联通、各个阶层之间的联通、各个产业之间的联通,所以它的意义更加重大。从全球发展来看,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与融合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文化创意产业与互联网密切结合,产生了巨大能量。推动一系列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文创产业新形态对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网的依赖程度很高,可以说是情有独钟。另一方面,政府对创意创新高科技实行了包容的引导政策,大大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创意经济的发展。

  最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制度改革。对于束缚生产力的一些制度,比如我国民营企业在社会发展中承担了很大的责任,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往往在现实中不能完全享受国民待遇,对于这些滞后的制度,我们必须要通过改革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释放其活力。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继承和发展文化遗产

  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遗产联系十分紧密。文化遗产才是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发展的根本。

  我们遇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十八大以来中央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复兴,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习近平总书记提了两个“最”——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最重要的文化软实力。我们遇到了一个良好的机遇、良好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面临全球发展中一个世人都关注的问题——除了以前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之外,又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中国已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把它当成一个广泛的政府行为去努力完成的,应该说中国是第一个。当然,欧洲原来的传承就堪称典范,现在也没有更大动作要把它发展到什么程度,而中国非遗保护成为一种新思维和新理念。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一个特别深入的反思过程,这个反思过程包括对城市的一些传统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新认识、重新评价。近代以来,我国经历了不止一次反对传统文化、学习西方的运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非常必要的,当时我们在传统文化中没有找到更多更新的革命或变革的动力。而现在,我们的思维发生了一次否定之否定的飞跃。它的意义就是:当我们经过了这个阶段之后重新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我们发现,传统文化能为当代提供一大批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国方案是如何来解决当代世界面临的难题的,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方说“天人合一”,除了一部分原有天赋皇权等政治性的意义之外,还有一部分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可以引导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为友,敬畏自然,亲近自然,视自然为亲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天人合一”变成了一种生态平衡的理论。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国家标识,都代表了一个城市长久存在的历史依据,即使要做品牌也只能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展示自己。在巴黎、伦敦、佛罗伦萨等历史悠久的古城,无不如此。它证明了一个城市久远的历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集体记忆留存下来了。

  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里,我们曾经犯过严重的错误,采取了大拆大建的方式发展城市。我们曾固守一种理念:新的就一定是好的、旧的必欲去之而后快。这种两极对立的思维,在今天我们越来越看清楚了它的弊端。因此,它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都希望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来。我们会看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生产性的方式和今天的产业相结合。过去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今天很难完全恢复那样一种状况。那么它就分了两部分:一部分变成了博物馆艺术,作为记忆保存下来;另一部分通过现代改造,与现代的产业形态结合起来继续应用,有些正在通过另一种方式发扬光大。比如昆曲和京剧通过新的包括声光电等各种各样的方式的创新,通过京剧进学校的培育,继续作为一种国粹发展下去。这样我们就会看到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创意得到了改造与提升。

  另外,在整体的文化需求中,更多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需求也产生了新的创造:手机上大量的社交、购物、支付、金融和众筹等,都是一种新的文化创造,这些发展是创意经济的组成部分,能够更多地和传统结合起来。以故宫为例,过去的保护观念是将里面的藏品珍藏好,甚至不希望别人观赏,而现在,它创造了成千上万的衍生品,并创造了每年10亿以上的经济价值。一方面弘扬和展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教育和培育了现代人的兴趣爱好,并通过这种取向与选择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获得更大发展。

  第二个否定之否定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产业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前很多人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不重要,那时所呈现的也就是唱歌、跳舞、出版等基础形态的产业,而现在我们看到了与互联网相关的高级形态,其行业内的某些企业市值甚至超过了传统的金融企业和工业企业。

  从中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自身已经发生了调整,网络无限大的承载力和满足无限需求的可能性,使得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形态成了主导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以电影产业为例,去年院线放映了300多部电影,而网络上放映了1900多部。院线收入票房不到500亿,网络上前10%的电影票房就达到200多亿。

  总体上看,我们实现了两个否定之否定,这也是我们对一百年多年来变化的反思和反应。

  国外和我们的情况有所不同,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国和西方又有所不同。以建筑为例,欧美国家对历史建筑保护非常严格,效果也非常好,有的整条街都能保存下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西方建筑史主要是由石头书写的,中国建筑史主要是由木头书写的,相对来说,西方的建筑更加长久;另一个原因是西方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政策,其高度私有化的性质也使得保护更加得力。历史上,中国对于传统文化有过切肤之痛,甚至对其深恶痛绝,但一味除旧布新也被历史证明是行不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现代转换必将展现其生机勃勃、化古开新的强大生命力。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