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张孝德,1956年生,山西长治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专家委员会高级顾问,担任多家地方政府的经济顾问。
主要从事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研究;跟踪研究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研究20多年;出版有《文明的轮回——生态文明新时代与中国文明复兴》、《生态文明立国论——唤醒中国走向生态文明主体意识》等多部专著,主持完成有关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委托的20多项重大课题。
9月末的一个周末,国家行政学院的园区相对安静了不少,但这有可能是表面现象,只是里面的有些学者在安静地忙碌与应接不暇中。这一天,当记者与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城市化委员会专家顾问张孝德教授开始交流时,他刚送走上一波客人,甚至来不及寒暄,状态切换之快令记者感叹,这也印证了其先前留给记者的忙碌印象。之前与张孝德联系采访时,其当即痛快答应,采访时间约在两次出差间隙周末的一天,这是在十几天的时间内难得协调出的一天。
一开始交谈,记者就感觉,张孝德作为研究生态文明多年的学者,逻辑清晰,出口成章,理论性强,他指出“三+”龙头科技支撑下,中国获得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后发优势,并迈向生态城市化。
生态文明建设不等于环境保护
张孝德表示,目前理论界和在实践中,地方政府对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战略认识,与十八大以来赋予生态文明建设丰富的内涵和重大的使命差距较大,对生态文明认识仍停留在环境保护和植被绿化上。张孝德认为,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认识。环境危机确实是当代人面临的最大危机,生态文明建设起源于解决环境保护的问题,但不能把十八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等同于环境保护。
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生态建设战略,可以说基于东方系统智慧和辩证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尝试走一条不同于西方新治理之路,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文明之路。这才是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应有的内涵与高度。
如果说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等同于环境保护的话,张孝德认为我们不需要提生态文明这个概念了,因为发达国家在治理环境、修复自然的路上已经走了将近半个世纪。实践证明,西方发达国家这种西医式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环境治理,是一种治标不治根的治理。通过“五位一体”来治理环境,这才是生态文明的本质所在,这样的生态文明在西方发达国家没有。可以说这是中国式新治理之道。
张孝德指出,从深层次讲,我国从根上与系统整体上化解西方工业文明危机的“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战略,触及到的是价值伦理、哲学思维、经济形态等的整体革命。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环境问题,是一种基于东方智慧与马克思哲学的新文明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既有包含着“天人合一”的古老东方智慧,也有马克思的整体辩证法哲学。
张孝德提醒,从系统辩证思维诊断,就当今根源于西方的工业文明而言,我们面临的危机不仅仅是环境危机,而是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精神等一系列的危机,是整个工业文明体系的不可持续性。
从这个角度上看文明,就容易理解,生态文明是我国必须走的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标本兼治的新治理之路,更是一条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新文明之路。生态文明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理论界就已经提出,但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将生态文明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国家。可以说,在生态文明时代,中国走在世界的前面。
“三+”龙头科技使中国获得新后发优势
为什么说生态文明开启一个新时代?张孝德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出,判断一种新文明模式、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有三个最重要的标志,一是支撑新文明的经济形态是否出现,二是引领新文明的新哲学、新思维、新文化是否出现,三是支持新文明的新科技是否出现。
张孝德表示,自从十八大以来,支撑生态文明的新经济形态正在形成之中。习近平提出的“两山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对生态文明时代新经济的描述。正在快速升温的绿色消费、低碳消费、健康消费、文化消费将会成为推动绿色经济、新能源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新动力。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生态经济是从根本上化解环境危机的新经济。
张孝德指出,到今天为止,支撑我国生态文明的“三+”龙头科技已经浮出水面。第一是新能源,比如光伏发电等,它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环境危机。目前以光伏发电为主导的新能源革命,就像十八世纪瓦特发明蒸汽机一样,是一次对传统石油、煤炭能源颠覆性的革命。而中国的光伏发电装备制造业,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光伏发电量,以及其技术均走向世界前列。第二是互联网技术,它能对原有资源进行跨界分配,重新整合,降低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革命。当今流行的打车软件和网络共享单车的出现就是互联网技术下共享经济的典型表现,并直接影响民众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态文明是一个重大的促进。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互联网市场最大的国家,特别是手机支付,所占比例从2014年的33%提升至目前的75%以上,真正走在世界前列。第三是快捷的交通技术,比如高铁技术和新能源汽车。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从长远来看,它是一种快速、安全、节能的交通方式。在未来,高铁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新能源相叠加,将极大改变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对于这三种技术,我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与发达国家相比,这是我们走向生态文明的新后发优势。
“三+”龙头科技引领中国迈向生态城市化
在中国迈入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化走向也成为了一个新问题。在张孝德看来,未来我国城市化的走向面临两大抉择。一种是在工业文明思维下的城市化。这种工业文明时代的城市化,就是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追求城市的规模化,缺乏环境约束、能源约束、过度追求城市经济功能的城市化。这种城市化给我们带来许多副作用,特别是城乡两元对立、导致乡村消失的城市化,是导致中华文明传承断根的城市化,因为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根在乡村。
张孝德讲,另外一种走向的新型城市化,就是在生态文明时代的城市化。决定中国未来的城市化之路,除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绿色经济支持之外,对未来城市化影响最大的就是前述所说“三+”龙头科技。纵观近代以来的城市化发展史,可以发现,通讯技术、交通技术和能源技术直接决定了一个这个时代的城市发展模式。18世纪到19世纪,英国引领的世纪城市化是依靠手摇电话、蒸汽机、火车等技术决定的城市化。这种技术决定了西欧的城市化是小城市主导的城市化,因为这些技术辐射范围有限,导致城市半径很小。二战后,以美国为首引领的世界城市化,是依靠无线电话、发电机、内燃机、飞机等技术支撑的城市化。这种一种大规模城市主导的“摊大饼式”的城市化,因为这个时期的技术机动性强,辐射范围大,也直接延长了城市的服务半径。当然,这一时期的城市化也出现了很多城市病。
生态文明背景下,在新的“三+”龙头支撑下的城市化之路,是近代以来第三次城市化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新城镇化。在分布式新能源、移动互联网、高铁与新能源汽车支撑下的中国城市化之路,将是一条按照天人合一自然观、低碳化、绿色化、更加人本的城市化之路,是小规模城市化主导的城市化。张孝德指出,分布式能源与移动互联网技术是决定此次新型城市的重要技术。石油、煤炭能源喜欢大规模效应,偏爱大城市,排斥乡村,导致了城市与乡村关系是“非此即彼”的两元对立,而分布式能源与互联网恰恰使古老的乡村、小镇就地文明化,成为可能。生态文明时代的城市化是乡村文明复兴的城市化,是城乡与乡村两元共生循环的城市化。特别是分布式新能源,使乡村比城市化有更大优势。
张孝德认为,在这种背景下,在生态文明时代新技术支持下,未来我国的城市将由小规模城市主导,而且城市化过程中不排斥乡村,将会出现人口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双向流动的现象,最终呈现小而美、小而优的智慧化、田园化、低碳化的城市化,而且也是田园城市、温馨小镇、诗意乡村共生的城市化并存、共同发展的态势。这才是生态文明下的城市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城市边界、城乡边界将被打破,任何一种形态都不会垄断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将会由多种形态共同承担。
应对生态城市化需要多方着手
张孝德指出,由于一直以来我们对生态文明的解读没有上升到时代与文明的高度,未能以生态文明的思维来设计思考中国新城镇化之路,以至于我们今天城市化的理念和思维仍然停留在工业文明思维的框架里,甚至在十三五规划中涉及的城市化规划思路依然停留在这一层面,许多地方城市化规划仍然滞留在大规模城市上。这使目前所谓的“新型城市化”没有多少新意,也令张孝德感到着急并一直呼吁。
早在20多年前著有《文明的轮回——生态文明新时代与中国文明的复兴》一书的张孝德,这些年一直重视并秉持这种学术方向。据张孝德回忆,上世纪80年代曾经出现了一个研究生态文明的小高潮,他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关注生态文明研究,并围绕这个问题写成了这本书。其酝酿和沉淀多年的专著提出的一些观点,比如,未来是生态文明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以及生态文明下一些文化和科技等的描述和理论,已经证明与今天发展现实高度吻合。
张孝德表示,鉴于现有经济体系中仍然存在着低效、高耗的现象,我国未来要重点发展支撑生态文明的经济体系,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发展。
张孝德认为,为了解决城市病和应对未来的生态城市化浪潮,必须将生态文明导入我们的城市化发展规划中来,反思我们的现有的城市化路径并重新设计,这也是今天乃至十九大之后我们需要高度重视与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不仅如此,张孝德还认为,我们要把生态文明提升到时代的高度,作为我国走向未来的一个新目标、新导航来重新设计我们的城市与乡村。
为了达到生态文明的理想状态、应对生态城市化浪潮,张孝德表示,需要多方面着手。首先,要破旧立新,突破目前战略思维上的障碍,突破原有头脑中工业文明下城市化的思维模式限制,树立生态文明下的城市化创新理念。当生态文明的理念提出后,城市化也要放在这个背景下考虑,否则就落后了。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规划和建设城市需要突破的思维障碍。其次,一定根据生态文明时代“三+”龙头技术(分布式能源、互联网、高铁交通)来规划我们未来的城市化之路。第三,将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确立在以人的幸福为目标上来,而不是以GDP高低论英雄。第四,转变“城市越多越好、城市兼并乡村”的一元化思维,让城乡共生,共同发展。要取消以单纯城市化率来评价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标准。未来生态化城市化是人与自然更加均衡、城市、镇、乡村更加结构合理、均衡、能耗更低、健康幸福度更高,这才是重要的评价指标。
翻看张孝德的简历,其经历丰富:先是参军,高考恢复后,退役考入大学,毕业成为政府干部,为了出书,列好几万字的提纲后,在那个盛行下海经商的年代,毅然转入大学执教,后来申请了北京大学的访问学者,上世纪90年代末,又以不惑之年的身份就读博士,成为生态文明领域的一位学者。
在记者看来,这恰恰证明了其身为一名生态文明研究学者的执着。对此,张孝德说:“生态文明这件事很大,需要一辈子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