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DeepSeek锐评】银行服务之殇
时间:2025-05-15 17:00:57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蔡义鸿 

伴随着快速城市化的老龄化已经迅猛来临

【导语】在数字化支付席卷全国的2025年,《银监部门回应重病女子取款时去世》(中国新闻周刊报道5月15日报道)一文再度击中了笔者心中最柔弱的痛点!一位62岁重病老人被轮椅推着走进银行网点,只为证明"我还活着"——这荒诞又心碎的场景,最终以老人在面容识别环节耗尽了最后生命而告终。农行客服那句"可预约上门服务"的回应,在悲剧发生后显得格外刺眼,仿佛在提醒我们:金融系统的"人性化服务"和"生命权"之间,还隔着一整套比区块链更难以破解的官僚密码。


一、技术时代的服务悖论:AI能识别人脸,却识别不了生死

当银行大厅的自助终端已能通过虹膜识别秒办业务时,重病客户却要拖着输氧管完成"生物特征验证"——这种科技与人文的割裂,暴露出金融服务三个致命伤:

●制度性冷漠:条款中"原则上可上门"在实践中变成"原则上不主动",就像自动售货机"原则上可退币";

●风险转嫁逻辑:宁可让垂危客户冒险赴网点,也不愿让柜员承担0.01%的违规风险;

●应急预案失效:1.5小时的面容识别拉锯战,堪比用区块链技术验证粮票真伪。

二、"特事特办"的黑色幽默:死后才能激活的绿色通道

农行回应中"将配合善后"的措辞,意外揭示了银行业务的潜规则:

●生前申请上门服务需要提供"尚未死亡证明";

●但死亡证明却能立即解锁所有代办权限;

●这种荒诞恰似某些医院"抢救无效才给用特效药"的流程,将人性化服务变成了追悼会限定款。

三、监管的镜厅效应:文件套文件,就是照不进现实

银保监部门"依法依规办理"的表态背后,暴露出更深的系统困境:

●2023年国家已要求金融机构优化适老服务;

●但基层网点仍把"合规"当免责盾牌,把"特例"当烫手山芋;

●就像要求骨折患者先完成深蹲才能使用轮椅通道。

【结语】
这场悲剧最讽刺之处在于:当银行用最先进的AI验证客户生命体征时,却忘了金融服务最原始的初衷——守护人的生命尊严。或许只有当ATM机开始收取"呼吸费"时,我们才会真正意识到:在算法与人性的天平上,有些代码永远不该被写入金融系统的底层逻辑。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