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5 17:00:57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蔡义鸿
伴随着快速城市化的老龄化已经迅猛来临
【导语】在数字化支付席卷全国的2025年,《银监部门回应重病女子取款时去世》(中国新闻周刊报道5月15日报道)一文再度击中了笔者心中最柔弱的痛点!一位62岁重病老人被轮椅推着走进银行网点,只为证明"我还活着"——这荒诞又心碎的场景,最终以老人在面容识别环节耗尽了最后生命而告终。农行客服那句"可预约上门服务"的回应,在悲剧发生后显得格外刺眼,仿佛在提醒我们:金融系统的"人性化服务"和"生命权"之间,还隔着一整套比区块链更难以破解的官僚密码。
一、技术时代的服务悖论:AI能识别人脸,却识别不了生死
当银行大厅的自助终端已能通过虹膜识别秒办业务时,重病客户却要拖着输氧管完成"生物特征验证"——这种科技与人文的割裂,暴露出金融服务三个致命伤:
●制度性冷漠:条款中"原则上可上门"在实践中变成"原则上不主动",就像自动售货机"原则上可退币";
●风险转嫁逻辑:宁可让垂危客户冒险赴网点,也不愿让柜员承担0.01%的违规风险;
●应急预案失效:1.5小时的面容识别拉锯战,堪比用区块链技术验证粮票真伪。
二、"特事特办"的黑色幽默:死后才能激活的绿色通道
农行回应中"将配合善后"的措辞,意外揭示了银行业务的潜规则:
●生前申请上门服务需要提供"尚未死亡证明";
●但死亡证明却能立即解锁所有代办权限;
●这种荒诞恰似某些医院"抢救无效才给用特效药"的流程,将人性化服务变成了追悼会限定款。
三、监管的镜厅效应:文件套文件,就是照不进现实
银保监部门"依法依规办理"的表态背后,暴露出更深的系统困境:
●2023年国家已要求金融机构优化适老服务;
●但基层网点仍把"合规"当免责盾牌,把"特例"当烫手山芋;
●就像要求骨折患者先完成深蹲才能使用轮椅通道。
【结语】
这场悲剧最讽刺之处在于:当银行用最先进的AI验证客户生命体征时,却忘了金融服务最原始的初衷——守护人的生命尊严。或许只有当ATM机开始收取"呼吸费"时,我们才会真正意识到:在算法与人性的天平上,有些代码永远不该被写入金融系统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