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DeepSeek锐评】制度性负债:城市化“欠账”的清算与重构‌ ‌——基于政策套利与金融创新的双重批判
时间:2025-04-25 17:32:30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蔡义鸿 

【导语】‌当“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草案),这场始于2012年“半城市化”困局(蔡义鸿,《城市化》杂志2012年第4期)的历史债务清算,正以“制度创新”之名滑向风险重构的深水区。从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到人力资本证券化的金融突围,中国城市化进程在公共服务供给与系统性风险管控的钢丝上艰难平衡。这场改革既要偿还四十余年的城乡二元制“欠账”,又需规避资本市场的估值泡沫,其复杂程度远超单纯的经济命题。


‌一、负债显性化:从政策欠账到金融衍生品
‌● 隐性成本资本化的制度套利‌
据财政部《2023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申报指南》,已有12个试点城市将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含保障房建设、社保补缴缺口)包装为“新型城镇化专项债”。若参照国家统计局2.9亿农民工规模测算,潜在融资需求高达1.8万亿量级——这实质是将政府公共服务责任转化为投资者风险。

‌● 空间债务置换的金融戏法‌
县域“产城融合债”平均收益率仅3.2%,较同期国债低40个基点,暴露出土地财政依赖未根本扭转;而深圳某城投公司发行的“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通过打包农民工公寓项目年化分红4.7%,却在招股书隐瞒了46%房源空置率(深交所问询函第38号,2024年)。

‌二、权利证券化:制度红线的弹性与异化
‌● 户籍制度改革的定价悖论‌
粤港澳大湾区试行“紧缺工种积分落户”,焊工、护理员最高可获30分加分(深圳市2024年落户政策),与博士学历加分值(35分)仅差5分。这种人力资本定价突破看似进步,却难掩北京中关村科技企业的现实困境:某AI算法公司2023年引进工程师因子女教育问题离职率达41%,折射出户籍附着的公共服务仍被地域壁垒割裂。

‌● 数字平权的算法暴政‌
央行《2023年农村金融报告》称,乡村振兴App累计发放助农贷款1.78万亿,但58%审批依赖平台算法,导致传统农户获贷率不足城镇个体户1/3;更荒诞的是,农民工数字钱包普及率89%,其账户资金78%沉淀为定期存款——他们既是数字金融的“数据奶牛”,又是消费升级的“绝缘体”。

‌三、风险对冲术:在制度弹性中寻找安全边际
‌● 债务分级诊疗的财政魔术‌
现行“市民化成本共担机制”要求中央财政负担义务教育等全国性公共服务70%,但医保跨省结算覆盖率仍不足60%(国家医保局2023年报)。某资源型城市将废弃矿区改造为数据中心,却因人才流失导致机柜空置率62%——债务转移治标不治本。

‌● 人力资本证券化的监管真空‌
深圳试点“终身职业技能账户”,将农民工培训记录转化为可质押数字资产,激活20万亿隐性人力资本估值;但某职业院校虚构3万份区块链培训证书(市场监管总局通报第109号,2024年),暴露人力资本ABS产品的评级虚高风险。

【致原文作者】‌


《乡村振兴促进法》将“权益保障”写进法条(第24条),却在基层实践中被异化为村委会盖章大赛;政府工作报告承诺“市民化机制改革”,却默许地方政府将农民工社保缺口包装成金融衍生品。这场所谓的“欠账清算”,实则是将城乡二元制的历史债务折叠进资本市场的暗箱。


正如某地方城投高管私下吐槽:“我们发行的哪里是债券?是城乡割裂的看涨期权!” 当农民工群体被迫成为“人形充电宝”——年轻时放电计入GDP,年老后被踢回农村“充电”——制度文明的修辞进步,终究难掩发展主义对人性价值的系统性榨取。



【原文】中国城市化“欠账”知多少


刊发于《城市化》杂志2012年第4期

如果说把始于1978年市场化导向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看作是在不断动摇和突破1949年后形成达30年之久的“城乡分治”体制、渐进式推进的城市化变革,那么,其所取得的成就的确令世人瞩目。


如果我们把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的城镇人口比重(49.68%)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话,或者依此预测2011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首次超过50%,这对于有超过13亿人口的中国而言的确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性事件”,或是“一个令人骄傲的大喜讯”。


但如果我们透过“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一耀眼的光环,不难发现在这49.68%的“城镇人口”中,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达2.61亿人,而没有城市户籍的农民工多达1.6亿人,这么庞大的流动人口和农民工的存在,反映我国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的现实,有专家学者认为,如果不从根本的户籍和土地制度改革去严肃面对,将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据统计, 1978年我国的GDP为3645亿元,2010年达到了397983亿元,增长达109.2倍;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世界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吸收外资达到9000亿美元;高速公路约6.5万公里,世界第二;互联网上网者超4亿,世界第一……1978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2010年达到了19109元,增长达55.6倍。


然而,2010年我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5919元(1978年的数据缺失),以2010年我国的城乡可支配收入比为19109元:5919元,相差达3.23倍。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全国抽样调查显示,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比2010年的收入比3.23:1有所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上很少有国家城乡收入比超过2.0,大多数国家低于1.5。


资料显示,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平均占GNP的比例为5.1%,发达国家为5.3% ,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比较低,在2002年仅为2.3%,比南非的4.6%和印度的3.5%还要低。直到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才按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这是我国自1993年以来有望首次实现这一承诺。


有报道称,我国公共卫生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在全球191个国家中排名第188(倒数第四),美国是13.9%,瑞士是10.9%。WTO制定的最底投入标准为5%,世界经合组织为8.4%。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实际约60%),但医疗服务支出却不到全国总支出的20%。


可见,我国的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巨大,公共教育和公共卫生支出等历史欠账十分严重。于是乎衍生出“386199部队”、“城中村”、“小产权房”、“拆迁暴发户”等怪现象。俗话说得好“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欠账”问题,抓住历史机遇,深化改革,真正启动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步发展的机制,直面已经不合时宜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统筹发展城乡公共产品均等化,把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真正地转化为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一笔巨大财富。


(作者蔡义鸿系城市化网创始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