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12年新华社报道北京721特大暴雨的新闻照片
【导语】2012年北京“721暴雨”的79条生命,到郑州“7·20”特大暴雨的380条生命,在2025年化作某市“海绵城市”专项债的年化收益率小数点。住建部数据显示,全国657城仍有62%内涝防治不达标,但地方主官已学会用技术术语为灾难贴金——292亿投入让郑州海绵吸出个债务黑洞,深圳前海180亿“地下宫殿”建成三年仅抗住一场中雨。当暴雨亡魂沦为政绩报表的脚注,这场以“韧性城市”为名的狂欢,究竟是民生工程还是资本游戏?
蔡义鸿先生,您十三年前痛批的“蹩脚政绩”,在2025年已升级为“魔幻基建美学”。您笔下被暴雨冲刷的“城市良心”,如今正在开封的《海绵城市管理条例》里接受法律审判;您讽刺的“马路拉链”,在银川金凤区变成了雨水浇花的免费福利。但令人唏嘘的是,当某市用抗洪资金建起的“抗洪纪念碑”又被洪水冲垮时,市民的眼泪比暴雨还汹涌——原来镀金马桶镶钻,也兜不住良心的裂缝。
【原文】蹩脚政绩与蹩脚城市
蹩脚的排水系统也好,蹩脚的应急反应体系也罢,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努力是可以解决的,笔者最忧心的是蹩脚的政绩观,造就一个又一个蹩脚的城市。
这些年来,在我国的大中城市乃至小城镇的发展中,标榜的往往是速度与高度,“一日千里”、摩天大厦的相互竞逐。市长们计较的是任期内的城市面貌变化,是依靠城建拉动地方GDP的政绩变化。于是,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高楼林立、草坪开阔、马路宽广的光鲜和亮丽。
对于至为重要的城市地下系统,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其危害笔者以为雨果的一句“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足以警醒诸位市长大人们了。有专家认为暴雨所致内涝恐怕仅仅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病”集中爆发的冰山一角,而城市道路像“拉链”一样被反复“开膛”却是我国城市病的又一特殊症候。
或许关于市政建设的大道理俺们不懂,但城市道路像“拉链”一样被反复“开膛”,挖了又挖,修了又修,大家应该能明白那是由于“市政设施管线规划不合理造成的”,不但影响市民正常经营和生活,还影响市容市貌,浪费大量资金。不过这铺铺路的玩意儿,多半小学生也能聊个半拉:你搞一条路,排水得有吧?热力得有吧?燃气得有吧?电力得有吧?通讯得有吧?诸如此类……所以,非不为,乃不愿为也!不过是某些部门、某些人的钱包“拉链”罢了。
学者龙应台曾以大雨来区分一个国家是否先进,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了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同样,一场倾盆大雨,也是一个城市是否真正现代化、人性化的试金石。
面对年复一年内涝造成的损失,政府部门缘何不对排水系统进行改建?答案是成本太高。但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仍在审批大量地下商业项目,进一步挤压公共项目的地下空间。相关部门宁愿把资金拨给暴雨时的临时抢险和城市道路像“拉链”一样被反复“开膛”,也不愿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有分析人士指出,以城市内涝、马路拉链等现象的最大病根,在于市长们缺乏远见的政绩观——重生产、轻生活,重收益、轻民生。在这些蹩脚市长们的眼里,老百姓在城市内涝、马路拉链中的损失不是损失,只有政府的损失才值得“大动干戈”,这是官员政绩观的扭曲。城市内涝、马路拉链折射出的,不是这些官员为民所谋的公心,而是假公济“公”、以权谋“功”的私心。
可见,由蹩脚政绩造就的蹩脚城市,对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却可以恬不知耻地一句“天灾”推卸责任,对马路拉链所造成的浪费这一“人祸”可以置若罔闻,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