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31日汶川重建战略研讨峰会在建设部举行
【导语】2008年《城市化》杂志的呼喊——“汶川重建从心开始”——在满目疮痍的大地上掷地有声。十七年后,当我们在雅安地震、郑州暴雨、新冠疫情等灾难中淬炼出更成熟的应急体系时,重读这篇浸透血泪与希望的文字,既能看到中国灾难治理的史诗性跨越,也暴露出深埋在社会肌理中的未愈之伤。
2008年汶川地震中“不惜一切代价”的悲壮救援,曾创造出216小时的生命奇迹,也暴露出应急体系碎片化的致命短板。而今,应急管理部的成立、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组建、北斗卫星在雅安地震中的精准定位、无人机在郑州洪灾中的物资投送,标志着中国灾难应对已从“人海战术”升级为“科技+制度”的双轮驱动。但2021年郑州地铁5号线淹水事故中暴露的预警机制失灵,2023年河北洪灾中部分基层干部的机械应对,仍提醒着我们:精密系统的齿轮间若缺乏人性温度与责任意识,再先进的技术也会在官僚主义寒流中锈蚀。
水灾房屋倒塌被冲刷后的境况
二、心灵重建:从“创伤疗愈”到“社会共情”
十七年前,北川中学心理教师在地震后三个月内目击20余起自杀事件,折射出灾后心理干预的集体空白。而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推行、注册心理师制度的建立、新冠疫情期间“心理援助热线”的铺开,意味着“心理重建”终于从口号落地为制度。但2022年东航MU5735空难后,部分自媒体对遇难者家属的隐私窥探与流量消费,暴露出社会共情能力的结构性缺陷——我们搭建了专业的心理干预网络,却未能在公共空间中培育出对苦难的敬畏之心。
三、治理进化:从“举国动员”到“韧性生长”
汶川地震时“献血长龙”“捐款热潮”展现的全民动员能力,在新冠疫情中被转化为网格化管理的中国优势。从汶川抗震到疫情防控,中国灾难治理已从“应急响应”升级为“全周期管理”。武汉保卫战中展现的举国体制优势,与北京、深圳等超大城市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中探索的“15分钟核酸服务圈”“社区保供白名单”等创新机制,共同揭示出更深层命题:现代化治理不仅要追求“战时效率”,更要构建“平时韧性”。成都疫情期间社区团购自组织的蓬勃生长,涿州洪灾中“救命文档”的技术赋权,标志着公民社会正在灾难中觉醒——当政府主导的“举国体制”与民间自发的“社会抗体”形成共振时,才能真正实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四、未愈之伤:在“记忆建构”与“苦难消费”之间
汶川地震遗址博物馆的建立、北川老县城的凝固时钟,本应是民族集体记忆的神圣载体。但某些景区化的灾难纪念场所中,商业叫卖声冲淡了悼念的肃穆;短视频平台上,部分博主将地震遗址变为猎奇打卡地,用娱乐化叙事消解历史伤痛。这种“苦难消费”的异化现象,恰是《城市化》杂志当年警示“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当代印证——我们记住了灾难的物理痕迹,却未能在精神层面完成对苦难的深刻转化。
【致原文作者】灾难是一面永不蒙尘的镜子
十七年前,我们用热血与泪水在汶川废墟上写下“多难兴邦”的誓言;十七年后,当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7.00%、高铁网络贯通大江南北时,灾难这面镜子依然映照着社会治理的明暗交织。从汶川到涿州,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更快的救援速度、更强的物资调配能力,更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深化认知:真正的现代化不是高楼大厦里的GDP竞赛,而是每个生命在灾难面前都能被温柔托举的文明自觉。正如北川废墟中倔强绽放的野花所示:一个民族对灾难的超越,不在于遗忘伤痕,而在于将伤痕转化为守护生命的制度基因与心灵密码。
2008年5月31日汶川重建战略研讨峰会会议开始前,与会嘉宾为在汶川大地震中罹难同胞默哀一分钟
【原文】汶川重建从心开始
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瞬间天崩地裂,家园坍塌,亲人逝去,城市毁灭……牵动了全世界各族人民善良的心。
十三亿中华儿女在短暂惊愕之后,共同吹响了“中国加油,汶川雄起” 这一前所未有的“集结号”,全社会万众一心、守望相助。
近七万同胞的突然逝去,有太多的人流下太多的眼泪。但当我们冷静地坐下来审视我们曾经遭遇的灾难与付出的代价,我们将来所能做的是什么的时候,也许“让汶川重新崛起,让活下来的人好好活下去!”就是我们共同的思考!。
在过去的救灾行动中,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表现出超常的团结和智慧,始终在沉重的悲情中顽强地挺立着,取得了抗震救灾、抢险救生的伟大成就……
当地震发生仅两小时,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飞赴灾区,总理的一声“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彰显执政者坚持的信念;
胡锦涛总书记在救灾现场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则铿锵有力,鼓舞人心;
历时三天的5·19全国哀悼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普通人设立的国家哀悼仪式;
5月15日,地震发生后70个小时,救援队员在地震废墟中救出了北川县曲山小学7名孩子,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随后在75个小时、139个小时……196个小时、216小时……各路救援人员不惜一切代价,以惊人的速度和顽强的意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
世界各族人民、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华人空前的捐款赈灾热潮,截至6月5日12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437.64亿元;
全国各地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志愿者在行动,献血站、献血车前长龙般的自愿献血者队伍,感天动地,令世界动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灾后重建已经提上议事日程。鉴于此,有专家建议,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远离腐败侵蚀,远离政绩工程,远离简单盲目,远离意气用事。其次,要居安思危,加强社会应急自救互救教育,千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第三,要尽快收集本次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各种信息,并与世界各地历次大地震相关的资料进行对比,汲取其灾后重建的教训来制定规划,为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更重要的是,有心理学专家强调,灾难对人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所以大地震过后往往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而心理重建也就是心理状态恢复的过程也更为艰巨而漫长。
因此,汶川重建,应该从心开始!
(作者蔡义鸿系城市化网创始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