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DeepSeek锐评】从“生命奇迹”到“心灵觉醒”——汶川十七年再思灾难治理的进化与困局
时间:2025-05-12 15:01:21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蔡义鸿 

2008年5月31日汶川重建战略研讨峰会在建设部举行

【导语】2008年《城市化》杂志的呼喊——“汶川重建从心开始”——在满目疮痍的大地上掷地有声。十七年后,当我们在雅安地震、郑州暴雨、新冠疫情等灾难中淬炼出更成熟的应急体系时,重读这篇浸透血泪与希望的文字,既能看到中国灾难治理的史诗性跨越,也暴露出深埋在社会肌理中的未愈之伤。


‌一、制度觉醒:从“热血救援”到“精密系统”‌


2008年汶川地震中“不惜一切代价”的悲壮救援,曾创造出216小时的生命奇迹,也暴露出应急体系碎片化的致命短板。而今,应急管理部的成立、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组建、北斗卫星在雅安地震中的精准定位、无人机在郑州洪灾中的物资投送,标志着中国灾难应对已从“人海战术”升级为“科技+制度”的双轮驱动。但2021年郑州地铁5号线淹水事故中暴露的预警机制失灵,2023年河北洪灾中部分基层干部的机械应对,仍提醒着我们:精密系统的齿轮间若缺乏人性温度与责任意识,再先进的技术也会在官僚主义寒流中锈蚀。

水灾房屋倒塌被冲刷后的境况

二、心灵重建:从“创伤疗愈”到“社会共情”‌


十七年前,北川中学心理教师在地震后三个月内目击20余起自杀事件,折射出灾后心理干预的集体空白。而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推行、注册心理师制度的建立、新冠疫情期间“心理援助热线”的铺开,意味着“心理重建”终于从口号落地为制度。但2022年东航MU5735空难后,部分自媒体对遇难者家属的隐私窥探与流量消费,暴露出社会共情能力的结构性缺陷——我们搭建了专业的心理干预网络,却未能在公共空间中培育出对苦难的敬畏之心。

三、治理进化:从“举国动员”到“韧性生长”‌


汶川地震时“献血长龙”“捐款热潮”展现的全民动员能力,在新冠疫情中被转化为网格化管理的中国优势。从汶川抗震到疫情防控,中国灾难治理已从“应急响应”升级为“全周期管理”。武汉保卫战中展现的举国体制优势,与北京、深圳等超大城市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中探索的“15分钟核酸服务圈”“社区保供白名单”等创新机制,共同揭示出更深层命题:现代化治理不仅要追求“战时效率”,更要构建“平时韧性”。成都疫情期间社区团购自组织的蓬勃生长,涿州洪灾中“救命文档”的技术赋权,标志着公民社会正在灾难中觉醒——当政府主导的“举国体制”与民间自发的“社会抗体”形成共振时,才能真正实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四、未愈之伤:在“记忆建构”与“苦难消费”之间‌


汶川地震遗址博物馆的建立、北川老县城的凝固时钟,本应是民族集体记忆的神圣载体。但某些景区化的灾难纪念场所中,商业叫卖声冲淡了悼念的肃穆;短视频平台上,部分博主将地震遗址变为猎奇打卡地,用娱乐化叙事消解历史伤痛。这种“苦难消费”的异化现象,恰是《城市化》杂志当年警示“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当代印证——我们记住了灾难的物理痕迹,却未能在精神层面完成对苦难的深刻转化。


【‌致原文作者】灾难是一面永不蒙尘的镜子‌


十七年前,我们用热血与泪水在汶川废墟上写下“多难兴邦”的誓言;十七年后,当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7.00%、高铁网络贯通大江南北时,灾难这面镜子依然映照着社会治理的明暗交织。从汶川到涿州,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更快的救援速度、更强的物资调配能力,更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深化认知:真正的现代化不是高楼大厦里的GDP竞赛,而是每个生命在灾难面前都能被温柔托举的文明自觉。正如北川废墟中倔强绽放的野花所示:一个民族对灾难的超越,不在于遗忘伤痕,而在于将伤痕转化为守护生命的制度基因与心灵密码。

2008年5月31日汶川重建战略研讨峰会会议开始前,与会嘉宾为在汶川大地震中罹难同胞默哀一分钟


【原文】汶川重建从心开始


刊发于《城市化》杂志2008年第6期


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瞬间天崩地裂,家园坍塌,亲人逝去,城市毁灭……牵动了全世界各族人民善良的心。


十三亿中华儿女在短暂惊愕之后,共同吹响了“中国加油,汶川雄起” 这一前所未有的“集结号”,全社会万众一心、守望相助。


近七万同胞的突然逝去,有太多的人流下太多的眼泪。但当我们冷静地坐下来审视我们曾经遭遇的灾难与付出的代价,我们将来所能做的是什么的时候,也许“让汶川重新崛起,让活下来的人好好活下去!”就是我们共同的思考!。


在过去的救灾行动中,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表现出超常的团结和智慧,始终在沉重的悲情中顽强地挺立着,取得了抗震救灾、抢险救生的伟大成就……


当地震发生仅两小时,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飞赴灾区,总理的一声“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彰显执政者坚持的信念;


胡锦涛总书记在救灾现场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则铿锵有力,鼓舞人心;


历时三天的5·19全国哀悼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普通人设立的国家哀悼仪式;


5月15日,地震发生后70个小时,救援队员在地震废墟中救出了北川县曲山小学7名孩子,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随后在75个小时、139个小时……196个小时、216小时……各路救援人员不惜一切代价,以惊人的速度和顽强的意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


世界各族人民、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华人空前的捐款赈灾热潮,截至6月5日12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437.64亿元;


全国各地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志愿者在行动,献血站、献血车前长龙般的自愿献血者队伍,感天动地,令世界动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灾后重建已经提上议事日程。鉴于此,有专家建议,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远离腐败侵蚀,远离政绩工程,远离简单盲目,远离意气用事。其次,要居安思危,加强社会应急自救互救教育,千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第三,要尽快收集本次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各种信息,并与世界各地历次大地震相关的资料进行对比,汲取其灾后重建的教训来制定规划,为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更重要的是,有心理学专家强调,灾难对人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所以大地震过后往往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而心理重建也就是心理状态恢复的过程也更为艰巨而漫长。


因此,汶川重建,应该从心开始!


(作者蔡义鸿系城市化网创始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