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23 11:38:16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蔡义鸿
蔚州古城现状
【导语】2023年,住建部宣布全国历史街区保护成绩单时,像极了期末突击补作业的学生——一边高喊“抢救了1200片老街”,一边偷偷把23.6%的老建筑塞进碎纸机(别问,问就是“旧城改造”)。当北京钟鼓楼旁长出玻璃幕墙写字楼,福州三坊七巷的明清古宅集体改行卖芋泥波波奶茶,我们终于悟了:原来“保护历史”的真谛,是把唐宋元明清统统装修成“蜜雪冰城风”。
一、保护与破坏的魔幻账本:数据打架比拆迁队还忙
●幸存者偏差:数字化建档≈给老房子办电子葬礼?
国家文物局宣称30.1%的文物已住进“数字豪宅”,但苏州平江路的AI管家可能忘了提醒游客:扫描二维码看3D建模时,您脚下踩的百年青石板昨晚刚被换成义乌批发的人造花岗岩。更魔幻的是,某中部城市为建高铁站,豪掷4.2亿拆迁款,却舍不得花1.8亿改造民国老站房——这算盘打得,连站台上的蒸汽机车都想改行当计算器。
●商业化入侵:历史街区的奶茶店密度打败兵马俑
文旅部兴奋宣布游客量暴涨41%,却选择性失明——丽江大研古镇的奶茶店密度(4.2家/百平方米)已超越清明上河图的商铺数量,连杨贵妃穿越都得排队买芝士葡萄。更绝的是宏村,白天游客拍水墨江南,夜晚酒吧音响震得连月沼里的鲤鱼都想申请工伤赔偿(噪音达72分贝,建议改名“宏村迪厅”)。
二、拆旧建新的三大迷惑行为:从物理毁灭到赛博升天
●土地财政的“真香定律”
2023年旧改项目在土地出让金里的存在感,比景区里的真文物还稀薄(贡献率从18%暴跌到7%)。但各地政府依旧沉迷“拆旧建新”的快乐——毕竟这创造的GDP比活化老房高2.3倍,相当于给城市打玻尿酸,见效快还省事。只是苦了老百姓:昨天还在祖宅里祭祖,今天就收到通知“您家祠堂荣升地铁站男厕所”。
●数字化保护:给老房子拍遗照的技术狂欢
清华大学的报告捅破了窗户纸:79.6%的数字档案在硬盘里躺尸,比冷宫妃子还寂寞。广州恩宁路的骑楼倒是100%数字化了,结果修缮时老师傅集体下岗,43%的灰塑被预制构件取代——这波操作堪称“赛博招魂”,建议申报元宇宙非遗。
这是在蔚州博物馆拍摄的蔚州古堡民居
●保护式拆迁:既要你搬,又要你笑
中国民协调查显示,72.8%的群众嘴上说“支持保护”,身体却很诚实——68.4%的农户选择“自拆别墅”,因为政府规定“修缮必须用传统工艺”比考清华北大还难。河北蔚县古堡群的62座明清院子,硬是被政策逼成“自行了断”,完美演绎什么叫“我KO我自己”。
三、破局妙招:从“文物碰瓷”到“老屋相亲”
●产权革命:让资本和古建谈恋爱
苏州黎里古镇搞起“文保单位租赁制”,老宅们喜迎第二春:社会资本边掏钱修缮边被AI监控,像极了带着彩礼上门还要签忠诚协议的赘婿。结果游客停留时间从1.2小时飙到4.5小时——建议改名为《我在明清当赘婿之老宅变形计》。
●技术赋能:古建维修进入乐高时代
故宫联合华为开发的“古建基因库”,把瓦作木工拆成4.2万个数据点,年轻匠人速成班毕业就能上岗,错误率从23%降到4.7%。福建土楼从此实现“模块化维修”,建议下一步推出“古建盲盒”——开箱可能抽到斗拱榫卯,也可能抽到奶茶店加盟合同。
●记忆众筹:让村民当编剧
成都竹艺村搞“新老村民结对”,非遗传承人免费住老宅搞工作室,配套现代化设施比亲儿子还贴心。人口回流率37%的奇迹证明:老祖宗的房子要想活,得先让WIFI信号满格。
【致原文作者】
蔡义鸿先生:
十三年前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为什么建新的就要拆旧的?”痛心疾首的诘问,如今演变成荒诞魔幻剧——当3D建模让老宅在云端永生,现实中的雕花窗棂却在奶茶店的霓虹灯下集体失眠。您期待的“公众参与”终于来了:年轻人一边在古村拍汉服写真,一边给仿古商业街刷差评。这届城市化的KPI,怕是连穿越来的李白都看不懂——毕竟他笔下的“长安一片月”,如今可能变成了“网红打卡灯”。
在城市化这场大型真人秀里,历史建筑就像被迫参加《变形计》的世家公子——前半生诗书礼乐,后半生直播卖货。当我们给老宅P图美颜时,或许该听听墙缝里苔藓的抗议:“求求了,让我优雅地老去,别给我穿玻尿酸!”
【原文】为什么建新的就要拆旧的?
刊发于《城市化》杂志2012年第1、2期合刊
“为什么建新的就要拆旧的?”这是建筑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2011年12月13日在广东顺德乐从镇大墩村考察调研时发表的一句感慨!
当前,我国许多古朴的村庄正在遭到人为的破坏: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未经规划批准,擅自拆除旧居,盖起了“小洋楼”;不少居民为了接待游客,乱搭乱建,甚至开辟大型停车场,用钢筋水泥浇筑宾馆旅舍,东一搭西一处的粗劣建筑不仅难看,还严重侵蚀了古村的原生态。法国著名摄影师阎雷在一次到桂林乡村拍摄时叹息:“我想要的原生态景观现在都被破坏了,已经拍摄不到心仪的照片”。
最近,在乐从举行的岭南水乡乐从论坛暨第十八届中国城市化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对当前城乡统筹发展建设中出现的“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表示了相当的忧虑。陈志华对古建筑被随意拆迁的遭遇表示不解,他认为:“欧美现在的新,是把老房子都保住。国际上的会议年年开,就是去保旧,这才是最新潮的。住高楼不是了不起的事情啊!你能让人家看到两千年的历史,这才了不起啊!”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我国风景名胜区与古村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正遭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不少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管理部门,都竭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少地方急于搞新农村建设,不从当地实际出发,不讲科学规划,不注重保护传统,不顾自身实力,热衷于大拆大建,或拆旧建新,筑路修桥,架设缆车索道,兴建娱乐设施,有的还美其名曰“调整土地资源”,甚至盲目地引进所谓国际规划师、设计师,把中国特色异域化;拆真建假,大建现代人文景观等等。其结果是许多传统村落和民居遭受毁灭性破坏,许多优秀文化遗产被逐渐侵蚀消失,许多不伦不类的新建筑不仅没有文化内涵,还极大地破坏了周边的环境景观,特别是给自然风景名胜区和古村落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造成“建设性破坏”和“景观污染”。
事实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并非一定要以频繁的“拆旧建新”为代价。对于一些年龄不太长的“20世纪建筑遗产”,一些城市也开始注重在城市规划时予以保护,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想象一下,看过千篇一律的城市面孔后,坐上观光马车,穿行在天津五大道那样的历史文化街区,或是乘上水上游艇漂流在岭南水乡的村间,每位游客都会被那些漂亮的“小洋楼”所吸引。“大家直观的感觉是,很喜欢那时候的房子。”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宗威认为,建筑是城市文化的延续,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50年前的建筑就算历史建筑,如果要拆除的话,都有非常苛刻的条件。
然而令笔者欣慰的是,已有网友开始发贴咨询“在自家房屋原址上拆旧建新,要到那些部门,办理什么手续?”了,但愿我们的各级政府官员们在“自家土地”上要拆旧建新时,是否也该听听公众的意见或扪心自问?
(作者蔡义鸿系城市化网创始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