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用工荒”,当用“暖”制度
时间:2016-02-19 09:51:47
来源:红网 作者:李云勇
大年初七,新年气氛意犹未尽,上班族已经回到城市,开始假日后第一天工作。都市白领吃不到煎饼果子,老板当起“外卖骑士”,许多外来人口返乡过年,一些大城市几乎上演了“空城计”,让城里人一下子觉得没了往日的方便。一些大城市出现的“用工荒”使许多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不可或缺。(2月16日《南方都市报》)
面对城市“用工荒”,除了想念外来务工者,城市应该做些什么?当前首要的就是要大胆创新,大胆突破,给予外来工就业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更多的民主权利。
为什么城市会年复一年地上演“用工荒”,关键就在于外来工无法融入到城市,没有家的归属感,要让外来工有家的归属感,在制度上就要做出重大安排,让外来工在就业地也能当家作主。由于户籍限制,就算外来工在大城市连续工作满15年以上,也往往没有话语权,他们的声音不受重视,合法权益往往受到伤害和挤压,比如同工不同酬,孩子无法就地读书,讨要血汗钱年年上演,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伤痛。
依据宪法,外来工有当选各级人大代表的合法权利,比如近年来,有极少数外来工当选人大代表,甚至有个别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但是很遗憾,基本不是打工地当选,多是在原户籍所在地,他们发出来的声音比较单薄,没有引起世人多少重视。更可怕的是,外来工的民主权利日益丧失,表现如下:
城市不重视多数人的利益。从1:8到1:4到最后平权,城乡代表比例平权来之不易。很多城市,外来工已经占据绝大部分比例,比如深圳市2014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1077.89万人,其中非户籍人口745.68万人,占比重69.2%,为深圳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尽管外来工是绝大多数人,观察深圳多数制度的出台,多还是以精英为归依,以少数本地人权益为重点,外来工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落实。
城市不重视少数人的利益。截至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5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为822.6万人,占比重37.9%,只是相对少数,实际上人口已然不低。看看北京市多年来的表现,北京人大会上至官方,下至代表,多年来屡屡传出“减少对低端劳力的需求”信息。不管是纳粹德国,还是文革时期,还是孙志刚事件,中外历史多次证明,如果少数人的利益得不到维护,最终多数人的利益也势必受损。
可以说,保障外来工的合法权益刻不容缓,首先就要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尽快修改现行选举法,对流动人口就业地参选做出明确规定。因为外来工多年在外,实际上,他在户籍所在地和工作地都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形同虚设,这些人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应该做出制度安排,比如在外地工作5年以上可以在就业地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要采取实际措施保障外来工的就业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就地参选的起步阶段,要拿出硬性比例保障外来工的人大代表比例,确保他们发出足够的声音,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足够的尊重,比如外来工孩子的小学初中高中读书,制度必须明确,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列出明确的时间表,要逐步过渡到与当地孩子同权就读,为减少留守儿童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性安排。
对于外来工权益,要多为外来工办实事,要有配套的制度性安排,比如厦门市总工会拨出数千万资金启动2015年“补助来厦员工平安返厦单程一半车票”,让50万名外来员工从中受益。破解“用工荒”,当用“暖”制度,要让外来工感受到:制度温暖人心,权益不是恩赐,而是自己应该得到的。留住外来工,城市蛮拼的,对外来工和本地人作出一视同仁的制度安排,多多善待外来工,才能彻底破解“用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