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农村老家发现,村里的企业工资待遇都不低,连60多岁的老太太日薪都能达到五六十元,企业还都抢着要,壮劳力挣的都比我多。可就是这样,大大小小的企业还都处于缺人状态。”小长假归来,王先生感触最深的就是没想到农村也出现了“用工荒”。“村里的厂子家家都贴着招工启事,难道连农村也没有剩余劳动力了?”
随后,记者调查走访发现,“用工荒”确已波及农村,不少制造业都面临着“不缺订单,缺工人”的窘境。“不仅技工短缺,普通工人的招聘难度也日益增加。没办法,我们只好去东光县招了16个工人,前提是车接车送,中午管饭。”南皮县一家颇具规模的五金制造厂相关人员说。
疑问:
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去哪儿了?
“以前只要在门口贴个广告,就有很多人来问,还可以挑着年轻的漂亮的,现在都是一听谁在家闲着了,就赶紧去找,人家还不愿意来。”从事电焊设备十余年的王建业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的人是“只要有活干就行”,现在是“工资太低不行,活太脏太累不行,总加班也不行”。“现在话语权都在工人那里,工人有事了就得给假,活再急,想加班也得看工人的时间。”
农村是农民聚居地,最不缺少的应该是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认为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主要资源,目前普遍的说法是农村大约有1/3的劳动力剩余,绝对数大约有1亿到1.5亿,但居然出现“用工荒”,那人们都去哪儿了?“一方面,是现在村里办厂子的越来越多,哪个村不得有几家啊,有的一个村甚至几十家工厂。”季朋勃告诉记者,村里和仅他同规模的五金厂就有四五家,临近的姚九拨村则多达几十家。而且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愿意在家门口创业,不少懂点技术的年轻人都倾向于自己单干。”
而另一方面,一些农民都在想办法进城。“现在逢年过节,人们谈论的都是谁家又在县城买了房子了。一买房,走的可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对于剩余的劳动力来说,五金活儿偏脏和累,年轻人不愿意干,岁数大点的又干不了。所以,工人多是40岁左右的妇女。“第一代农民工变老,第二代农民工变少,供不应求,可不就‘荒’吗?”季朋勃笑道。对于去稍远的地方去招工,这些小企业均表示成本太高,“招三五个人养辆车,养个司机,不合适。”王建业说。事实上,劳动力正在成为制约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从年龄结构看,招用35岁以下的年轻普工难度大;从技能结构看,招用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较难。人手不够用,根本迈不开步啊。”一家不愿具名的颇具规模的五金厂管理人士说。
有关专家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无限供应的时代正接近尾声,人口红利正在逐步减弱。以人口结构的变化为基础,“用工荒”的发生实际上也是一种必然的经济和人口现象。
现象:企业争抢六旬老妪 农村妇女年薪4万
沧州南皮县季九拨村的许老太今年62岁了,从春节到现在,几乎天天都有厂子上门请她去上班,“岁数大了,有时还要去外地帮着带孙子,不想上班了。”可是经不住大家的软磨硬泡,最终她还是选择了一家有亲戚关系的五金厂。“主要是打包装,一天50元,上8小时,加班另算,而且有事可以随时请假。”许老太随后笑称,“现在村里比你们城里好挣钱。我每月上不了全勤,还能挣大几百元呢。”不过和老伴比起来,自己的收入就少多了,“老伴经常和他们出去干一些搬家等重体力活,每天都在100元以上,多时能到200元。也是好几个工头都抢着要。”许老太表示,在农村,只要不怕苦不怕累,到处都是挣钱的机会。
说起工资收入,43岁的张华(化名)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小有名气。“一个没怎么念过书的农村妇女,竟然做起了厂里的管理人员,管着五六十人,年薪据说在五六万元呢,冬天或者天气不好时都有专车接送。”村民们的话语中带着几分羡慕。对收入的猜测,村民们也并非没有依据,“庄稼一年也有个二三万元的收入呢,她家连地都舍得不种了,能少挣了吗?”不过,张华表示,收入并没有人们想像中那么多,“一年也就四万元,不过我挺知足,因为我不像工人们那么辛苦。”这也是被众多村民羡慕的地方。张华表示,没上过几年学的她也没想到有一天会离开土地,全靠工资生活。要知道,对“民以为食为天”的农民来说,放弃种地是个艰难的选择。“厂里太忙了,尤其是农忙时更缺人手。老板对咱挺好的,只能顾一头了。”
企业:不缺订单缺工人 车接车送管午餐
“现在不只是城里缺工,农村缺工也很严重。”南皮县鸿达五金厂的季朋勃告诉记者,五一很想给工人们放个假,但是急等的订单又不得不让他选择加班,“订单太多了,不能按时交货除了影响声誉,还面临罚款。”季朋勃告诉记者,现在工人有8个,就目前的订单来看,至少再增加4人才够用,用工缺口达五成。“现在是不缺订单缺工人,即使不接新订单,也能干到8月份。”有些急活实在赶不过来,季朋勃只好转给别人,“转出去的订单有1/3,自己做有30%的利润,交给别人做只有10%的利润,等于割肉啊。”
对有着中国小五金之乡的南皮来说,季朋勃的境遇只是五金行业的一个缩影。而对电焊设备小有名气的东光县来说,企业同样面临着“不缺订单,缺工人”的窘境。“厂里现在有10个工人,加班加点目前这些订单也能干两个月。”东光汇科焊接设备厂的王建业说,活忙时,是全家总动员,就连岳父岳母都被叫来帮忙。“要是能再招四五个工人就好了,可是日薪开到百元,仍招不上来。”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厂房外墙上,“招工广告”几乎随处可见。事实上,人工短缺并不仅仅是这些村里小厂家的“专利”。“即使不接订单,我们的活也能干到十一以后了。你说我缺人不?”南皮县城一家颇具规模的五金制造厂的相关人士反问道。随后,该人士表示,缺工是制造企业的常态,“去年听说东光县有的村厂子少,人好招,我们专门去东光招了16个工人,车接车送,中午管饭。”该人士表示,现在距离2公里以外的都得车接车送、中午管饭。“往年还好点,今年尤其严重。”该人士表示,用工荒已无可避免,他也渐渐由无奈变得习惯。
薪金:老板涨薪资招人 三年涨一倍
用市场的手段来解决劳动短缺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涨工资,虽然这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无疑是饮鸩止渴,但企业主们别无选择。“2011年时是日薪40元,2012年调至50元,2013年调至60元,下半年就开始按计件算了,一个件0.007元,大部分工人的日薪都能到80元,手快的能达到100多元。短短三年时间,涨了一倍。”季朋勃告诉记者,2003年他当学徒时日薪是8元,那时大厂子里的师傅月薪才1000元,“现在想请懂点技术的师傅月薪都得在5000元以上,大厂子的待遇就更高了。”
春节过后,王建业也刚给工人们上调了日薪,“我们一直是按日薪算,这几年每年日薪都得上调10元-15元,现在是60-100元不等。”王建业说,虽然日薪听着不如计件合适,但不管活多活少只要工人来就得给日薪,“淡季时有的工人看活不多就休息两天,但我们不能也不敢主动说放假。”好在绝大多数农村的厂子都是自盖厂房,不需要租金。“要不然哪有底气一直涨工资啊!”王建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