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还乡文字扭曲了乡村?
时间:2016-02-19 09:50:48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韩浩月 

    最近几年,每年春节结束后,网络媒体以及社交媒体,总会出现几篇有关回乡过年见闻的文字。今年有代表性的两篇,一篇是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男友家,一篇是东北记者返乡见闻,重点讲述了家乡的“礼崩乐坏”。其中第一篇,被网友挑出诸多漏洞,认为它是一篇博眼球的炒作。第二篇也引起了不少网友质疑,觉得作者所写状况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但没那么严重,乡村的整体状况仍然说得过去。

  更早一些年,有多位媒体人撰写了反思乡村的文章,这一系列文章后来被冠以“故乡沦陷”的关键词传播甚广,也的确引起了舆论对乡村生活与文化的关注,当年的那些文章,还是有思想性的,语言也平和、真挚,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故乡的爱与痛。真没想到,还乡见闻到现在也被制造成为热点话题,引起那么多的口水。

  还乡文字的粗鄙化,使得这类文章难以卒读。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男友家,行文风格接近朋友圈家长里短类热文的特点,赤裸裸的情绪宣泄,毫无逻辑的偏激认识,它最大的作用是再次挑起了“地域歧视”这个老旧话题,也借题发挥进一步污名化农村青年。这类文章之所以能够传播,还是因为它敏感地挑动了本来就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傲慢与偏见,那些攻击性的言语,其实并没有真正伤害到谁,反而是评论者直白地泄露了自己的内心。

  东北记者的返乡见闻,也不是一篇克制严谨的文字,偏多的“知音体”文风,降低了文中所述事情的客观性。当然,人在情感驱使下写出的文章,很难禁得住挑剔,东北乡村和其他一些地方的乡村,的确存在“礼崩乐坏”的现象,但这种“礼崩乐坏”,更多是少数人恶劣人性的展现。乡村整体的精神境界与追求的生活方式,都是在向城市靠拢的。老年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是社会制度的设计不公导致的,罪责不应全部归到乡村人头上。乡村的潜规则,权力至上,恶人当道,弱者无力等状况,不是今天才发生的,是一直没有得到良好改善而已。

  那么回到本文的命题,还乡文字是不是扭曲了乡村?对此我个人的看法是,起码今年出现的热点还乡文,只是片面化地记录了乡村现状,没有站在对乡村进行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写出乡村的全貌。乡村的局部,的确像这些文章写得那么坏,但乡村的全部,仍然有着属于它们的时代气息:楼房崛起,道路崭新,家电齐备,互联网化……尽管因为这些气息的存在,乡村也拥有了城市才有的浮躁与焦虑。

  今年春节我也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从县城到农村,跑了几天,有了些新的发现。比如在我住的酒店旁边,开了一家咖啡馆,女儿自从去年去了几次之后就念念不忘,这次毫不例外,在住店期间,咖啡馆成为她最爱去的地方之一。开在县城的这家咖啡馆,品位格调一点儿不比大城市的差:经营面积大,装修风格精致,服务态度好,若不是时时响在耳边的乡音,真会让人错以为是在北上广的某个咖啡馆里。一天宿醉后醒得晚,我带女儿去吃过早餐,真的喜欢上了这家咖啡馆,甚至动了因为有这么一家咖啡馆而回老家的念头。

  在春节回家前,生活在农村的堂弟老三就打电话给我,问我详细的回程,说要去50公里外的火车站接我。三弟新买了一辆汽车,正处在新鲜劲头上,愿意干点跑腿的活儿,好遛遛他的新车。回家之后才知道,我的堂弟老二、老三、老四、表弟、大妹夫都在同一年里,新买或更换了汽车,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崭新的汽车钥匙,打电话约喝酒的时候,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晚上别开车了,打个车来。

  车多了,县城的拥堵状况让人头疼。早中晚三次高峰,排队在十字路口,颇有身处北京国贸的感觉,短短的几百米,楞是开不出去。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我的策略是尽量走外环,路虽绕远了一些,但时间却节省了很多。是的,县城也有了外环,有了大货车不得行使县城内道路的提示。县城也有了新区,政府办公部门在新开辟的宽阔大道,开建新的办公大楼,把单位从老城区里迁移了出来。走在这条大道上,目睹道路两侧的政府机关,颇有行驶在长安街上的感觉。

  一线城市的水景房最贵,我们市里有水景房,于是我们县里也就有了。县里把东边一条常年无水的河流,建了条大坝拦了起来,积蓄了一些水,沿河修好了路,建设了公园。公园旁边又建设了商住楼,据说这是一种新的开发方式,房地产商与政府合作,先把环境搞好,再盖楼卖钱,但由于位置离中心城区有些偏远,这些楼盖好了却卖不动,因此戳在那儿,等待着买家。县城街头的房地产广告,也出现了这样的字眼,“衣锦还乡,买房养老”。

  村里的人在往镇里迁移,镇里的人在往县里迁移。像北上广挤满了外来年轻人一样,乡村的年轻人也在向县城这个中心聚集。一个个老迈的乡村正在枯萎于大地之上,但城镇化似乎又是一个不可遏止的趋势。政府为了尽快实现城镇化采取了一些过激策略,但就算政府不这么做,乡村人仍然会向城市靠拢。对于自古以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村人来说,城市生活是一个可选择的梦境,有能力到城市生活,或者可以自由切换于城市与乡村之间,这也是他们与一线城市白领们的一致想法。

  不知道明年还会不会有返乡文字出现。如果有的话,希望看到对乡村的变化进行多面记录,不要去消费乡村苦难。对乡村困苦的一面,有记录的必要,但衍生舆论的狂欢就没意思透了。别再赶时髦通过扭曲乡村来寻找存在感。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