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要激励人们生育二胎的信心
时间:2015-11-23 14:54:55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乾羽 

    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生不生”一直是不少育龄人群热议的话题。21日,第15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幕,一项对上海9个区1489对新婚夫妻的调研显示,仅有25.02%的夫妻一致有生育二孩的意愿。夫妻双方均为高收入或是均为低收入,生育二孩的意愿都较高。

    放开生育二胎后,有多少家庭愿意生育二胎?这是调查的目的所在。而调查所得的数字也是具体直观的,它告诉我们仅有25.02%的夫妻一致有生育二孩的意愿。能够获得这个数字,调查的任务也就基本完成。媒体在报道时,也把这个数字当成新闻的看点,以此告诉人们现在生育二胎的愿望并不强烈。似乎,社会的舆情已经通过此次调查,通过这个数字得到直接释放和全面呈现。

    问题是,这个所谓的生育意愿是否真实呢?或者说,这个所谓的生育意愿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沉没的声音?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人们本来是希望生育二胎的,但是因为种种现实考虑而放弃了生育二胎的愿望,而他们在接受调查时并没有把这种意愿的压抑和放弃表现出来,他们只是说出了最后的决定。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人们现在确实没有生育二胎的意愿,这种决定基于现实的政策与生活的现状,但其实他们心底还有一些诉求和期待,如果这些诉求和期待可以满足,他们完全可能重拾生育二胎的意愿。

    所以,关于生育二胎的愿望可能存在压抑的情形。所以,即便接受现在调查所得的生育二胎的意愿是真实的,也应该打捞那些与生育二胎愿望有关的沉没声音:是什么影响着人们不生二胎?又是什么可以激励人们生二胎?显然,原因不仅仅包括生育观念和文化观念,观念通常来自现实判断;原因中的客观问题必须得到重视,这才是让人压抑愿望的主因。否则,所谓的意愿就可能饱含着压抑和舍弃,所谓的愿意其实在背负着郁闷与重压。如果是这样,一个反映生育愿望的数字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又有多少实际意义?除非,这数字可以带来现实的改变,政策的改变。

    从个体角度看,人们有生育愿望而不愿生育,通常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经济负担太重。当生育孩子的成本动辄百万元,这还不包括隐藏的择校费等可能花费,当一线城市一套房子就可以摧毁一个中产阶层,当很多正值生育年龄的家庭正在承受房价的透支时,他们真的有信心再生一个孩子?即便,他们完全符合生育条件,他们也需要掂量自己的能量。结果,敢于生育二胎的可能就是那些财大气粗者和家庭贫困者。前者,生育费用九牛一毛,根本不在意;后者,虱多不痒,生育费用根本不会去考虑,生个孩子不过是天生天养。

    另一个原因是,资源分布不均。人的成长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不仅是家庭的事情,家庭能够给个体提供的只是成长所需的一部分。个体的成长,尤其是个体走向社会之后,更需要公共资源来支持其成长与发展——人们应该获得均等的社会资源。与生育二胎最直接的资源就是教育资源。当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让一个孩子的家长筋疲力尽时,再生育一个孩子的信心就会大大降低。而且,即便是多生育之后,人们的养老预期也未必乐观,因为养老资源分配不均。当养老资源分配不均,而家庭养老模式已经随着家庭的“离心化”无法延续时,那些因为多养育孩子而经济透支的父母,更加无法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

    当人们感觉再生育一个孩子经济负担太重,而资源又分布不均时,就可能做出更为务实的选择——放弃再生育一个孩子。对于个体来说,如此选择虽然不尽如人意,但也未必谈得上多痛苦,只生一个的观念以及好处,已经让一些人坚决地放弃了生育二胎的念头。但对于国家来说,必须看到全面放开生育二胎中那些可能隐藏的生育愿望,以及造成这种隐藏的原因,并通过制度的激励,国家的分担,资源的均等,来有效增强人们生育二胎的信心,从而让全面生育二胎从想法成为行动。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