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乡土中国”的生命该如何延续
时间:2014-07-04 10:39:51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胡印斌 

    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该如何克服“空心化”?7月2日,《光明日报》一版头条刊登了《乡贤回乡,重构传统乡村文化——浙江“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的采访和思考》一文,介绍了浙江绍兴店口镇的实践经验。当地致力于重构“乡贤文化”,请“乡贤”回乡,反哺桑梓,同时也通过给农民评级的方式留住乡土精英。目前,店口不仅经济繁荣,传统乡村的伦理道德也使得这个小社会温情脉脉。

  村庄是传统中国的根脉所系。每一个漂泊在外的人,只要想起记忆中的那个村落,都会魂牵梦绕。然而,近年来,大批农民纷纷举家外出,寄居城市的边缘,农村的“空心化”,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庸常风景。那么,“乡土中国”的生命又该如何延续?

  一味地浩叹,甚至天真地希望农民继续留下来,显然没有考虑到农民的感受和利益。一个能够依旧“活泼泼”存在的村落,首先要有内在的经济支撑,要能够与外界形成紧密的联系。农民生于斯、长于斯,非但不能与这个时代脱节,跟得上社会发展,还要因为乡居而获得某种超脱于城市的安宁与满足。

  在这方面,那些常年活跃在外的乡贤,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乡贤回乡,带来的也不仅仅是可见的企业、资本,更有与外部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乡贤,就能串联起一个产业,带动一方民众。这样的关联已不再是单向的“反哺”,而应该是双向的良性互动。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不少村落已经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公共设施不足,公共服务滞后。而地方政府在城市化愿景刺激之下,也缺乏对农村投入的热情,凡此种种,均加剧了村落的凋敝,并带来了居民整体性的精神不振。

  村庄的废墟之上,不可能生长出充满活力的城市,更不可能为城市输送出高素质的新市民。也因此,绍兴市正在实施的民间人才“万人计划”,不失为一种重塑乡土精英、重建乡土中国的努力。即便在城市化的大潮席卷之下,村落依然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理性地发掘这种价值,赋予村落以新的生命,打造有新乡贤的新乡村,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当然,留下乡土中国的面孔,并不意味着阻止历史的进程,毕竟,囿于历史、环境、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一些村庄的消亡也是不可逆的现象。此前就有报道披露,最近10年来,我国每天有近百个村庄消亡。只不过,笔者希望借此强调,城市乡村之间应该是一个良性、渐进的过程,切不可人为阻断城乡之间的有机联系。

  值此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既要点亮城市的万家灯火,也不能荒废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安身立命的乡村。既要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让村庄恢复本来的生机;也要降低城市的进入门槛,让农民能在城市里扎根,成为新市民。这样,城市才能更繁荣,村庄也才能免于凋敝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发掘乡贤文化是一次破题。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