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敬畏:历史街区是复杂的有机体
简·雅各布斯把事物分为“简单的无机体”、“复杂的无机体”和“复杂的有机体”,城市,特别是像武昌这样的历史文化古城,无疑是复杂的有机体。单纯以“历史街区”、“文化产业”为名的关照都是管中窥豹。这样的有机体,其成长自有其基因,“特色”是基因的,需要我们倾听、领会、感受,人们能否凭着有限知识做出一个“特色”的判断、然后将这个特色“打造”出来呢?打通云架桥路,政府对铺地石材的纹理方向都格外小心,生怕简单决策造成遗憾。充分表达了当下地方政府的敬畏之心。
2、慎重:保护复兴是一项系统工程
作为中国大城市核心区中为数不多的历史风貌尚存的街区,昙华林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层、全面涉及各种法律政策体制问题、对于我们认识城市、认识文化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价值。
对待昙华林这样的街区,单纯以“保护”、“改造”、“更新”的手段都嫌片面,一定是一项融保护与复兴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这项系统工程内部涉及:空间、社会、业态;外部涉及:整个武昌、武汉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消费群体、产业群体。大城市核心区的衰落与复兴、产权国有下历史文脉的承续、文化区与居民区的共存、街区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呼应、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互补,所有这些关系如果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复兴中得不到回答,那么保护和复兴能否实现呢?
因此,武昌区对于将昙华林作为一个“旧城改造项目”外科手术式的做法,非常慎重。例如斥资多少亿元打造一个什么街区这样的想法,已有不少,但武昌区皆按兵不动。
3、智慧:政府在文化发展中的职责
非常令人欣慰的是,武昌区政府对于历史街区保护发展持敬畏与谨慎态度(如汪泽故居修缮后的反思);不断地调整昙华林保护与发展的主体、不断地调查研究、不断地调整定位,并且以开放的姿态招善智,倾听与考察其他城市的实践。
引进什么功能(餐饮、酒店、音乐酒吧)?这些功能进来之后会不会影响到昙华林的调性?引进什么样的艺术家和艺术机构?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提高市民审美水平,特别是辖区内百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块块”如何激活“条条”内的人力资源、盘活体制造成的闲置空间?昙华林以其丰富性、复杂性提示我们对于城市认识的有限、倒逼政府城市管理职能的完善、倒逼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