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全长约1.2 公里,面积约1.02 平方公里,位于武昌老城东北角,为胭脂山、凤凰山、螃蟹岬和古城墙所环抱。地势起伏,环境优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当年,昙华林里“雾市绝尘,烟岚枕郭”,风景秀丽。花园山上,“霭园丛秀”曾是鄂城八景之一。武胜门正街,商业繁盛不亚于汉正街。明代卫所、王府,清代衙署、贡院,以及佛寺、道观,代有更迭,积淀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的底蕴。近代“洋屋”星罗棋布,教堂、学校、医院,如雨后春笋,带着异国情调,向人们传递着西方文明的信息。江夏民居、西式建筑、名人公馆、普通宅院,五方杂处,风格各异,堪称中西建筑博物馆。林则徐修建丰备仓,储谷赈灾;张之洞创办新式学校,育士储才。吴禄贞撒播反清火种;刘静庵集结首义力量。陈独秀演说革命,董必武组建党团。贺龙整训队伍,郭沫若宣传抗战……这里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全国掀起风暴;这里的一山一石,都铭记着历史名人的丰功伟业。
新中国成立前,被民间称为外国领地的昙华林地区,不仅集中建造了一批西式教堂、学校、医院,也是名人别墅高档民居集中地区之一。晚清时,基督教英国伦敦会在昙华林一侧的戈甲营建造了崇真堂。天主教会在昙华林一侧花园山的传教基地占地25.173 亩,建西式洋房20 栋,总建筑面积7632.98 平方米。英国伦敦基督教会1880 年在昙华林18 号创办武昌仁济女医院,占地10.899 亩。昙华林东端街北侧是前清“丰备仓”遗址,现为武汉市第14中学校园。东端街南侧是美国圣公会于1871 年创办的文化学校旧址。原仁济男医院左侧今昙华林17 号是知名人士陈时于民国14 年5 月向刘强生购置的住宅。昙华林15号是原仁济医院院长叶克诚民国11 年向文金寿等购买的住宅。昙华林21 号是文华学校教职人员洛丹山于民国8年向刘威侯购置。昙华林31 号是“北洋水师”官员以翁谦益堂的堂名于民国14 年向肖功亭购置。这就是昙华林,它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沃土、中西文化并生的花园,也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前沿、历史名人成长的息壤。
1、2003——2006 年,制定保护规划,启动保护性改造由学者、专家、媒体力量共同推动的“昙华林热”,得到市主要领导的积极回应,并于2005 年决定启动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改造工程,武昌区于2006 年7 月27 日做“昙华林历史风貌街区项目保护规划”,同时做“武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 年)”。2006 年始,市、区两级政府斥资1.3 亿元,对昙华林西段道路和房屋立面进行了整修,修缮了一批优秀历史文化建筑。
2、2007——2012 年,建设艺术村,促文化产业发展2007 年8 月,武汉博华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筹备打造“昙华林艺术村”,2008 年7 月,武昌区文化产业办公室给予画室经营业主房租优惠政策,引进李三汉、刘政德等一批中青年艺术家,各类艺术展览、创作、培训、艺术用品专卖、艺术沙龙会所等40 家。2009 年,武昌区文化产业办公室规划 “昙华林艺术村”, 2009 年6 月12 日,武昌区昙华林艺术村管理办公室昙华林艺术村文化产业发展激励政策,出台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11 年12 日,武昌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
3、2013 至今,综合培育、开放经营2012 年5 月,武昌文化旅游公司成立,随后与粮道街办事处紧密互动。5 月20 日,湖北美院昙华林校区升级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昙华林艺术区”。7 月5 日,“走进昙华林,爱我武昌城”中小学生夏令营开营,12 所中小学200 余名师生代表。向全区中小学生发出倡议:做熟知武昌历史文化、热爱武昌、宣传武昌、善于发现“武昌美”、遵守公德、文明有礼的武昌人。2013 年11 月8 日,第二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在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艺术区正式开展。“昙华林”论坛首场取得成功。11 月30 日,省委、省政府共同为昙华林艺术区“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授牌。2014 年春,爱在昙华林系列活动成功举办,由文旅公司牵头,武昌武汉文化艺术跨界联谊性沙龙开始活动,艺术节在筹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