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心:别让空气装进易拉罐......
时间:2013-12-07 20:15:12  来源:东方网  作者:申公无忌 

  “雾霾”再次引发网友吐槽。一位网友说:“一打开窗帘,我以为我瞎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上海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一位网友发了一张雾霾的照片,什么都没有,照片的说明是:我今天在街上裸跑。

  其实,上海仅仅是个案。权威消息:入冬以来,一场雾霾正笼罩着中国,从华北到东南沿海、甚至是西南地区,已有25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出现雾霾天气。不同的消息,从不同的渠道传来。各类口罩脱销了,空气净化器卖疯了,太多太多的人,都不敢出门了……一位朋友说:“不行了,中国没法呆了,我要逃了”。

  其实,我真的很想淡定。但是,我淡定不了。

  我记得,十五年前,我在上海的一家晚报当评论主笔的时候,写过一篇很短的评论,刊发于该报的知名栏目“今日论语”,题目是《瓶装空气》。文章的主题是呼吁社会对环境整治的重视,真不希望人们从花钱买水喝变成花钱买空气吸,千万别让“瓶装空气”成为商品,“我们想过没有,当人们纷纷到商场里去买‘瓶装空气’的时候,这大概已是上海人的悲哀了。”

  不过,想想可笑,后来还真有人推出了瓶装空气。这个人就是陈光标。几年前,他推出了10万瓶陈光标新鲜空气易拉罐,每罐售价在四五元左右,将在北上广同步销售。他声称,“只要吸了瓶装新鲜空气,可以精神焕发,精力充沛”。可惜的是,陈光标似乎太超前了。我们想想哦,如果放在今天,陈光标同步推出他的瓶装空气易拉罐,他可能就会成为中国最富有的人。王健林、马化腾、李彦宏、马云之辈,谁能望其项背?

  也许,在陈光标看来,他人生最大的遗憾,肯定是中国为什么直到2013年初才推出包括PM2.5在内的雾霾预警体系。这个PM2.5,在中国,现在肯定是社会公众知晓度最靠前关注度最高的名称。不过,网民都是尖刻的,他们给PM2.5起了更具讽刺意味的名字。比如,“公雾源”、“京尘”、“尘疾思汗”、“尘世美”、“尘惯吸”、“喂人民服雾”……

  说实话,雾霾之害,被炒到现在这种高强的程度,令人始料不及。现在的舆论氛围,从中国到外国,似乎形成了一个共识:中国污染太严重了,中国简单没法呆了。善良的人,自然善良,关于雾霾之害,他们的愿望自然是希望社会形成共识,齐必协力共同整治环境。当然,也会有人借机炒作,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人,不是没有。当然也不是多数。比如说,美国纽约时报就有过一篇报道,说中国北方地区由于使用燃煤来取暖,将对人体的心肺功能造成巨大伤害,报道还居然预测说,中国淮河以北的5亿中国人将会由此而损失25亿年的预期寿命,比南方人均少活5.5年。这种说法,显然是有耸点人听闻的。其实,西方媒体带着有色眼镜报道中国的雾霾天气案例,不胜枚举。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改革开放以及新世纪以来的持续高速发展。自然是有发言权的。我记得,习近平讲过一句挺风趣的话:那个时候,我们没有PM2.5,只有PM250。这句话,细想是挺有意思的。中国是现在才有雾霾的天气吗?显然不是。中国的雾霾之害是不是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呢?似乎也不是。

  至少,我记得我们小的时候,这种天气是常见的。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读书的时候,以今天的眼光看,那才是最严重的空气污染。每年的冬季,北京集中供暖之时,燃烧后的煤的粉尘,遮天蔽日。北京人的三大怪,我们都是习以为常的。在上海,相关的季节,也会因为“风不够大、雨水偏少”而形成大雾天气。那个时候,我们不知道pm2.5,也不会像今天这么娇情。

    当年的大雾天气,自然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PM2.5的成份。用专家的话说,雾霾天气,就是造成城市里大面积低能见度的情况;在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的时候,形成的是雾;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霾;这种现象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污染排放的主因有:一是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它是PM2.5的主要来源,占PM2.5来源的40%左右;二是汽车尾气,每辆汽车每公里消耗0.12升汽油,汽车越多,PM2.5的“贡献”也越大;三是工厂制造的二次污染;四是冬季取暖时燃烧煤炭低空排放的污染物。五是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以及垃圾焚烧产生的烟尘,这些能源消耗,会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微粒、重金属等污染物,它们是形成雾霾的真正元凶。

  上述五项,我们不妨做个简单的推算:汽车总数在上升,这是基本事实。但是,道路和建筑扬尘,近年来各级政府要求文明施工的规定越来越高,建设数量在上升,但是污染状况相对平衡;工厂污染,每个城市都在大幅减少,中心城区,北上广也好,中小城市也好,工厂的数量和规模都在减少,拿上海来说,内环之间,工厂几乎都快绝迹了,这肯定也是事实;冬季取暖燃煤的用量,随着天燃气等清洁能源的投入,以及无烟煤的使用,污染都在减少。前些日子,我在郑州出差的时候,就听到过一位市长下令在城市各道路关卡严查有烟媒的流入问题。至于生物质和垃圾的焚烧,一直都在政府和社会的严控范围和努力管制范围之内。

  总之,我的感觉,雾霾天气从来就有,但为什么现在的社会民众如此关注这个问题呢?想来想去,理出几条头绪。第一,物质丰富,社会进步,民众更关心生存状况,希望有更好的生活环。每二,崇尚科学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关注民生,更加重视环境治理,“用命换钱”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早已被明令禁止,PM2.5的预警报告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过去,又有谁会知道PM2.5呢?第三,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提升,我们更多地注意到了雾霾的成因和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各种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各类预防措施的出现,提升了公众对雾霾的关心。第四,社会和媒体舆论的广泛监督与及时曝光,对各类形成污染的事件的披露,也加大了人们对雾霾之害的关注度。

  当然,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否认雾霾天气的存在以及可能的持续负面增长,也决不是在为政府推卸责任。其实,各级政府是高度关注这一问题的。今年年初,李克强就专门谈及空气污染治理问题。他指出,我们要及时并如实向公众公开PM2.5的数据,同时,解决问题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我们必须有所作为!一方面要加大环保执法和其他相关方面的工作力度,另一方提醒公众加强自我防护,这件事需要树立全民意识,需要全民参与,共同治理。今天,上海市政府也做出了及时反应,比如,及时提高预警等级,将实施重点工业企业限产限污或停产、停止施工室外作业和道路开挖整修、渣土车黄标车禁行、停驶30%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等。这些措施,受到欢迎。不过,临时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拿出当年英国伦敦甩掉“雾都”帽子的治理经,治理雾霾决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治理雾霾这样的疑难杂症,需要借以时日,需要持之以恒。

  因此,当我们今天面对雾霾天气的时候,确实需要一种淡定的心态。这种淡定就是不该自暴自弃,怨天尤人,也不必丧失信心,逃之夭夭。中国这片土地,东风来也好,西风吹也罢,我们平头百姓都要活下去的。你我他,每人都贡献一点点,我们的天就会蓝起来。

  我们这一代人,不希望看到“瓶装空气”,我们的下一代,肯定也不希望空气像可乐一样装进易拉罐。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