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盲道近1600公里,足够从北京一直铺到湖南省会长沙,长度世界第一。但尽管北京的盲道遍布全市,但盲人出行却基本上并不走盲道。记者在采访时,不止一位盲人说“我们从不走盲道。”因为盲道可以铺设在行人稀少的五环辅路,却铺不到银行、医院,铺不进居民小区。(见8月27日《北京晨报》)
现代城市发展迅猛,在车水马龙的大街小巷里,盲人出行步步惊心。近年来,尽管大部分城市都已经铺设了盲道,但盲道上的艰辛或许是常人所无法料想的。盲道被公交站牌挡住,盲道旁的井盖丢失,盲道被圈进停车场,盲道莫名其妙地消失在转弯处……不少人调侃,盲道果真成了“盲”道。
其实,又何止是盲道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残疾人出行的每一个环节上的卡壳,都会带来这一群体出行的不便。比如,在一些老旧的地铁线路上,没有为肢体残疾人士进出设置了垂直电梯,一旦有残疾人进站出站,只能由工作人员协助搬运轮椅或上前搀扶;一些新建地铁线路虽然在站点设置有供残疾人使用的垂直电梯,但不是维修暂停使用,就是在围墙包围之中,或者被加上了锁,要向工作人员索取钥匙开启后才能使用。
除地铁外,面对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不少残疾人选择起来也同样有些尴尬。前不久北京一名独自坐轮椅出门的残疾人士,就品尝到了残疾人打车难的艰辛,在屡屡遭拒之后,他足足在路边等了一个多小时,才被一名好心的哥“收留”,而大多数拒载的的哥,理由不是“后备箱放不下轮椅”,就是已经收车不拉客,这些理由看似合情合理,却难掩“怕麻烦”的心理。
据统计,截至2013年4月,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突破8500万,但在不少地方,我们很少见到残疾人独立自如地出行,这恐怕得归咎于为残疾人提供的便利还不够细致周到。虽然不少地方在建设残疾人设施方面不遗余力,但仍不尽如人意。比如,盲道是铺设了,可往往流于形式,中看不中用;轮椅坡道虽开辟出来,却往往被车辆杂物堵塞。
如此看来,我们现在缺的不是为残疾人专用的大的硬件设施,而是更多细节的完善,是关爱残疾人的持久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