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残联研究室主任厉才茂的一句“北京的盲道也许建多了”引发社会关注。记者调查发现,北京的盲道遍布全市,长度近1600公里,世界第一,但盲人出行却基本上并不走盲道。不少盲道铺设在行人稀少的五环辅路,却铺不到银行医院、铺不进居民小区。对此,有盲人直言:“走盲道就是作死”。(8月27日《北京晨报》)
长度世界第一,但盲人出行却基本不走盲道,这无疑是对北京盲道建设的巨大讽刺。盲人不走盲道,不是说他们不需要盲道,恰恰相反,作为世界上盲人数量最多的国家,在我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大量盲人在为“出行难”问题而犯愁,城市的盲道建设还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之所以盲人们宁可忍受出行不便,也不愿意走盲道,甚至宣称“走盲道就是作死”,关键还在于现有盲道本身设计的不合理以及相关管理的不到位。
中国城市的盲道建设历史已逾20年,虽说相比以往,政府对于盲人出行、盲道建设的重视程度已明显提高,不仅《残疾人保障法》对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给予了高度关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也将“城市主干道、市区商业街、人行道口、公交站点等地的步行道需设无障碍设施”纳入其中,但总体说来,盲道现状还是不尽如人意。
我们看到,在城市的许多路段,盲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有的盲道还被附近群众、商贩随意占用,部分盲道甚至出现“中途盲区”、随意弯曲等规划建设不完善现象。盲道俨然成了一项“瞎设计乱修建”“只建设无管理”的“失政工程”,这就反而给盲人的出行增添了不少障碍。难怪有网友称:“走盲道,不是被电线杆撞死,就是被电线勒死”。话虽戏谑,但看看网上盛传的那些全国各地坑爹的盲道照片,也的确令人感到,盲人走盲道是“步步惊心”。
莎士比亚说过:“城市即人。”作为城市的一份子,盲人理应享有自由出行的权利,避免出现“走到人家餐桌上”的盲道,保障盲人的出行安全不是什么德政问题,而是政府的基本义务。事实上,解决盲道成“忙道”、死路问题并不是什么难事,城市规划者与管理者若是能坚持“以人为本”,打捞盲人群体“沉默的声音”,合理规划、按需设计、精心维护,而非贪多求长,花大价钱搞什么“世界第一”的里程竞赛,盲道完全可以成为人性化城市里一道充满温情的靓丽风景。反之,则无论出台颁布多少相关法规、政策,盲道都无法摆脱目前“盲目之道”的尴尬。
一声“走盲道就是作死”,道出了盲人出行方面的无尽烦恼与怨气,也揭开了北京盲道长度“世界第一”画皮背后的真相。在举国上下整顿“四风”、践行群众路线之际,这句“话糙理不糙”的群众心声,市政部门听到了吗,又听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