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18时20分许,福建厦门发生一起公交纵火案,致47人死亡34人受伤。公安机关确认,犯罪嫌疑人陈水总当场烧死。
随着调查深入,关于陈水总的背景信息不断浮现。无论是他的个人微博内容,还是各媒体挖地三尺的采访报道,逐渐拼凑出一个身处社会底层、不断上访又屡屡受挫、终而悲观厌世的“小人物”形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小人物”,制造了这起惊天大案。
这正是值得我们深切反思的地方。陈水总的暴戾之气,从何而来?文革期间下乡,回城后生活艰难,想要退休又面临年龄问题无法办理社保,从此开始无休无止的上访。而上访中不断遭遇的部门间踢皮球,也成为他最后人生时光的抱怨主题。
陈水总最后的罪恶之举未必是因为上访无门。但他的遭遇足以给我们以警示。一些基层干部在面对群众事务的一地鸡毛时,或多或少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官位不大,官气不小,惯于用“空头支票”忽悠群众,宁愿少干事、不干事,只求平安无事,最终往往拖成大事。
厦门纵火案后,多地迅速加强公交安全管理。规范的安全管理是必须也是必要的。如果着眼于从根本上防止出现第二个第三个陈水总,恐怕防不住。在中国传统政治伦理中,防民之举从来都是最末的选择,根本解决之道还是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民心在于疏不在于堵。一次又一次血的教训,一些领导干部不是想着怎么把群众工作做深、做实、做细,而是热衷于搞这安全工程、那维稳工程,乱铺摊子,这都是脱离群众路线的庸政、懒政。
陈水总的生活不幸固然难掩其恶,相关领导也应有所反思。守土有责,在你治下何以发生这样极端反社会的案件?还有多少类似问题隐藏在地下?更进一步,应引以为训,增强危机意识,带头改作风,到群众中去,到基层一线去,对干部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扫除,铲除滋生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灰色土壤,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中扎扎实实推动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