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月26日)人民日报9版《农村孩子为何不愿跃“龙门”》一文披露这样一件事:高考临近,堂侄女突然决定放弃高考,理由很简单,“上四年大学,一年得花两万多,到头来工作还是不好找,不如现在出去打工。”“乡镇高中,升学率低,上好大学难,弃考的同学屡见不鲜。”文章呼吁要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机会,才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读罢此文,禁不住感叹嘘唏,不免想到自己和家族的际遇。
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改变命运,是古今中外圣人先哲的训导,也是我们从小就认准的道理。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就是通过努力读书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考上了重点大学,从此离开了穷乡僻壤的辽南农村。毕业后辗转宁沪杭,成就了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追求与梦想。当年,我不光是家族中、村子里也是左村右屯方圆数十里第一个大学生,我在家族中和村子里的“示范”作用不言而喻。但是50年后的今天,当我仍然用“读书改变命运”的大道理与晚辈沟通时,发现不对了。那是去年我鼓励大堂兄的孙女也是我的侄孙女,一个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前几名的四年级小学生努力读书将来考大学时,不料她甩出这么一句话:“考上大学也没有用,我爸是农民。”面对这个10岁孩子的“论断”,我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心中不免悲凉起来。家族中还发生一件事令我无法释怀。我二堂兄唯一的孙子,也认定自己“没有背景”,刚上初三就决意不上高中,但父母不答应,于是在一次争吵后喝下剧毒农药百草枯,为自己14岁的生命画上了残酷的句号。
是什么样的现实在稚嫩的儿童心中早早埋下了“我爸是农民”的悲观种子?又是什么让少年失望于“没有背景”的郁闷之中?诚如人民日报文章所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大,但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农村学子“向上通道越来越窄”。而且越来越明显的社会阶层固化乃至身份世袭现象,严重遏制了农村青少年的进取动力。其实,每年那么多人考公务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目的就是要从已经固化的阶层中分化出来,从不通畅的上升通道中挣脱出来,不仅给自己也给后代开辟新的出路。虽然历来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但书本里和课堂上大而无当的说教,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空洞而苍白。习近平、李克强就任党和国家新一届领导人后,曾在多种场合表达了对社会阶层固化和上升通道不畅问题的关切。对这个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关乎国家振兴和民族复兴的大事,再也不应该等闲视之,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农村孩子看到希望,看到前途,为国家也为自己发奋读书。
梁启超有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什么时候农村孩子不再哀叹“我爸是农民”,不再因为没有“背景”而悲观失望,而是以满满的信心与昂扬的斗志为美好的明天而拼搏,也许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美丽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