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移民城市有一张微笑的脸
时间:2013-05-17 21:51:47  来源:东方网  作者:司徒伟智 

    一位外省的笔友,为孩子即将从海外学成归国,来电咨询“如果让他到你们上海发展,会不会经常受气”。事因他从网上看到一种所谓“全国五大排外城市名单”,上海竟名列榜首呢。

    我是噗嗤一笑:“网言网语,姑妄言之,你我何妨姑妄听之。”

    恰好日前出席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的“追寻上海历史文脉系列讲座”首讲,聆听了上海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的《移民社会与上海文化》演讲,我遂借花献佛,解答他的疑虑。

    上海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移民来自天南海北,尤以苏浙皖粤鲁居多,数量占到全体居民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熊月之说得深刻:“移民来源高度多元,给上海人性格带来一个重要特点,即对移入地与移出地的双重认同。在家里说家乡话,到街上说上海话。去外地他会觉得自己是上海人,而在上海他却自认是外地人。”这种特殊机制,使得上海文化能够保持一种自我批判的张力,从来就跟骄狂、排外的地域自恋思维格格不入。这是上海人大气谦和的特有境界,也是上海文化特有活力的根源所在。

    是呀,“上海人”原本就是一个开放而非封闭的概念。你来了,住下了,相互交流、感染,很快就彼此彼此啦。在开放的上海,从五湖四海前来经商、读书、务工的朋友们,要在这座城市唤起被认同的自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向相识的上海友人调查一下他们父母或祖父母的出生地。答案保准令他欣慰:绝大多数在“血统”上是外地人,无非上一辈或再上一辈民而来。所以,哪个上海人要论证自己的血统是多么“纯粹”,那倒是显示出一种可笑的土著情结,是会被讥笑的。说到底,今日众多上海户籍人口与“外来妹”“外来哥”们是一种先来后到的关系,何来高下贵贱之分?

    上海,美丽、繁华、充满活力。记得巴金有一篇散文就叫《上海,美丽的土地,我们的》。须知这里对立于“我们”的,是外来侵略者;而“我们”,即全体中国人,丝毫不拘泥于户籍的。

    是开放赐福上海。当上海大都市格局未显,处于从前的闭锁形态,一千多年间闪现的知名人物从陆机、陆云到黄道婆、徐光启……可谓寥若晨星,屈指能数。进入近代以来,在一个开放的上海,出类拔萃之士乍然像繁星般撒满苍穹。绝大多数正是外来户哩:鲁迅来自绍兴,茅盾、丰子恺来自桐乡,苏步青来自镇海,朱物华是苏北人,张香桐是冀中人,又有四川籍的巴金、湖南籍的贺绿汀、湖北籍的王元化、福建籍的吴孟超,当然还有实业界说无锡话的荣宗敬、荣德生,说广东话的郭棣活,还有电影界祖籍山东肥城、生于江苏扬州、长大在江苏南通的赵丹,祖籍湖南汨罗、生于北京的白杨,如此等等,数不胜数。这种情形,世界各移民城市已是规律,概莫能外。卡耐基介绍过纽约——文格特考察了纽约居前100位的名人,其中90多个来自外地,且多为小乡村、小镇市。所以在上海,“轻外”“排外”从来形不成气候,因为这种庸俗习气逆移民城市发展的潮流而行。

    一句话,移民城市,天生秉性,总是有一张微笑的脸。她不会拒绝、只会欢迎新老朋友们一起前来共同建设美丽上海。放心,来吧,请!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