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撤市建区以来,城市管理及创建工作一直是惠山区城市管理的重中之重。经历了郊区到现代化城区的急速转变,惠山大量的村民成为市民,与此同时,区内还保留了近60个村庄。如何做好转变过程中的城市管理工作,调整好城区与乡村间不同的城市管理模式?惠山城市管理部门因地制宜,多管齐下,在“村民”变“居民”的过程中,探索出了有“农村特色”的惠山城管模式。
安置房变舒心房 城市化催生城管工作新格局
随着惠山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个个拆迁农民安置房小区出现在城市边缘,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与商品房小区相比,拆迁农民安置房小区的管理问题一直是个“顽疾”。而长安街道的长乐苑小区作为惠山区一个典型的新型农民安置小区,成为可供参考的样板。
一条条道路宽敞整洁,一排排绿树清新靓丽,一幢幢高楼镶嵌其中,走在长乐苑小区,整洁干净美观的小区环境让人眼前一亮。目前,长乐苑小区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常住人口约5000人,为保持干净整洁,小区聘请了10名专职的保洁人员。保洁员严格遵守工作时间,工作中穿戴统一服装,做到文明清扫,不漏扫、不丢段;同时为保证清理到位,小区推行“分片责任制”管理模式,把小区划分多个片区,实行保洁员定人、定岗、定责,每月轮换,保洁员对卫生责任片区内每天产生的果皮、纸屑、塑料袋、废弃物等一切垃圾,按照划分的责任管理区按时进行清扫、保洁,做到早上普扫彻底,上、下午巡回保洁;此外,社区物业还制定了奖惩考核办法,定期、不定期对小区保洁情况进行督查,综合考核成绩直接与保洁员年终绩效挂钩。
除了垃圾问题,楼道“三乱”(乱堆放、乱张贴、乱停放)问题也是如今锡城很多安置房小区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这个问题在长乐苑小区并不存在,相反每个楼道都很干净整洁,社区李主任告诉记者,2010年3月,第一批居民入住小区,当时不少居民一下子不适应由农民到小区居民的身份转变,家里的锄头、扁担、粪桶等农业用具都舍不得丢弃,全部堆放在楼道内,片区城管队员和社区工作人员每天晚上挨家挨户上门劝说,经过大量工作,最终居民们都把各自楼道内的物品清理干净,“清理过后,小区环境好了不少,居民的自觉性也高了,优美小区环境的确很重要。”为了巩固成效,现在,小区有130多位居民报名成为楼道志愿者,这些志愿者被分为25个小组,每天巡查一遍楼道,每周擦洗一次楼梯扶手,确保了楼道整治成果不回潮、不反弹。
在垃圾收集方面,长乐苑小区也走在了前面:“严格按照垃圾分类方法,按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三类进行分类,为方便居民投放,每幢楼旁都设有垃圾收集棚,并摆放分类标志清晰的三类垃圾桶。”街道城管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小区共有21处垃圾收集棚,72只垃圾桶。
“小区刚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时,很多居民都不理解,认为扔个垃圾干啥还要那么多规矩,部分居民图省事干脆随便一扔。”长乐社区李主任介绍说,为了改变居民的这种思想观念,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收集,他们组织大学生村官成立垃圾分类收集指导小组,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指导居民正确投放生活垃圾。目前,小区内形成了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居民都在家主动分装垃圾,自觉分类投放。在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同时,小区还指派专人加强对垃圾收集棚的日常维护,每月定期清洗2次垃圾箱(棚)。
乡村垃圾纳入城市管理 机械化收集车开进村
一条条干净的硬底化村道、巷道,前洲街道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整洁。“以前这里的垃圾清理方式较为原始,清扫垃圾都是靠大扫把扫,一动起来尘土飞扬,清运垃圾则是靠垃圾手推车,效率不高不说,还普遍存在积存现象。”街道城管办工作人员介绍,同时,由于巡拣不及时,个别区域散袋垃圾落地时间长,给环境卫生带来影响。
现在,这种传统的环卫作业方式在前洲已经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机械化作业方式。近期,前洲街道一次性投入130多万元巨资购置了压缩式垃圾收集车等环卫车辆,又投入了70万元逐步完善人员工资配备;在镇区的主干道及园区23公里的道路率先实现了机械化清扫及机械化收集;在蒋巷村、新印桥村等8个村开展机械化收集生活垃圾,共增设了500只环保型垃圾收集桶。其中改革最彻底的塘村村,弃用了原有的全部80只垃圾箱,实现了全村机械化收集。
随着一系列举措的陆续到位,到今年4月,前洲街道已经提前完成了今年区政府下达的生活垃圾机械化收集50%的目标任务,解决了农村一直以来村前屋后乱丢乱堆垃圾的陋习,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
整治和维护并举 古村焕新颜
“关门现代化,出门脏乱差”,曾是苏南农村的真实写照,阳山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庄朱村也有着同样的问题。
可是,现在再走进朱村,可以看到这个在万亩桃林环抱中的自然村风景秀丽,经过“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工程后,朱村的靓丽风姿充分展露:朱村从去年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改造,先后铺设沥青道路约1.5公里,排污接管1600多米,清淤池塘4处;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100﹪;新建活动中心一处,建设车库77个,集中停车场1处,新增“古井”“下石码头”“一亩方塘”“一条水街”等亮点景观。此外,朱村全村新增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全村绿化面积达到70﹪以上。
漫步在朱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上,一道道竹篱笆、木篱笆、芦苇篱笆或灌木篱笆不时映入眼帘,“以往整治大多侧重于村容村貌的出新,对如何维护关注较少,一些自然村整治后不久老问题就又出来了,我们现在做的是强化村民自治,让村民自觉主动维护村庄环境。”街道城管办工作人员介绍,现在他们为每户的宅前屋后都划定包干区,由村民自己负责管理,长久地保持环境整洁。在村道上看到的篱笆以内便是村民们的包干区,这些高20-120厘米不等、形态各异的篱笆既美化了环境,又成为村民自治管理的限定边界。
朱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只是惠山全区338个村庄整治点的一个缩影,截至2012年,惠山区已累计投入整治资金1.58亿,其中,建成特色亮点村4个、省级三星级康居示范村14个、省级二星级康居示范村33个,农村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晾衣架也是一道风景线
对玉祁蓉东村的不少外来打工者来说,晾衣服是个烦心事——因为租住在单间或者平房,衣服洗了没处晾,在路灯杆、电线杆上拉根绳子,却又常常被城管管。晾衣难问题困扰着他们和城市管理者。
“以前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不少人将衣物随处晾晒,马路晒衣,绿树遭殃;绿化带上,几床被子被随意地摊在上面……”街道城管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门劝告后,晾晒者会将这些衣物收回家,可等他们前脚刚走,有人又将衣物抱了出来,很难去进行管理。“不让晒,洗湿的衣服,晾在哪里啊?”居民也很郁闷,如果有晾晒的地方,他们也不愿意和管理者一直这样“捉迷藏”。
现在这种情况有了改观,走在玉祁蓉东村的湖边,可以看到沿湖设置了数十个统一高度、宽度的晾衣架,衣服统一晾晒在一处,整齐有序。“在村庄整治过程中我们考虑到蓉东村范家庄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在他们生活过程中,确实有晾晒困难,于是决定统一安装晾衣架。”街道城管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于是村里花了2万元沿湖新建30个晾衣架,一举解决了居民的晒衣问题。“群众事无小事,虽然只是安装了一批晾衣架,但是从根本上解决了百姓需求,也同时做好了城市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