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十七大”划时代地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并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等确立为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刚刚结束的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前所未有地强调要以稳步推进城镇化来拉动内需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转型,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
以“为中国的城市化提供智力支持”为宗旨的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的直接指导下,于2008年1月举办的首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正式启动“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工程”,成立“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将广东惠州、浙江义乌、江苏徐州、山东东营、北京昌平确定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工程”的首批重点关注城市。在2008年底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城市化委员会正式发布五城市城市化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取得良好反响。
2009年,广东汕头、江苏扬州、山东青岛、海南三亚、北京通州成为新一批重点关注城市。城市化委员会在参考各城市提供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城市进行实地调研,与各城市相关单位座谈,结合数据收集、整理和比较分析,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研讨并撰写了本年度的五城市调研报告。在城市区位、资源、文化、发展模式等方面,五城市各具特色,但殊途同归,即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并取得可观成绩。这五座城市的发展之路可为同级或同类的城市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调研报告期望通过对这些典型城市的细致观察,构建一个鸟瞰我国城市化发展成就、未来走向以及经验教训的窗口,真实记录我国城市化风云进程,为中国的城市化研究者提供第一线的资料,为中国的城市化决策者开拓智力资源。
囿于版面,本刊无法在这里将五城市调研报告完整呈现。我们将报告进行重新整理、摘编,着重突出五城市在发展道路上的共性,强调五城市各具特色的城市化战略抉择,以期将调研报告最精华的部分呈现给广大读者。
概 述
汕头、扬州、青岛、三亚、通州五座城市,地理区位各自不同。青岛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中心,位于京津冀和长三角的中心节点上;通州位于京津冀城市群,紧邻北京与天津,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扬州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北翼,长江和京杭运河在此交汇;汕头是粤东的区域中心,连接珠三角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三亚是中国的南大门,与多个国家隔海相望。北至通州,南达三亚,形成我国东部地带的一条纵贯的弧线,较能体现我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水平。
五城市中,有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如扬州、通州;有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如青岛、汕头;也有乘改革开放春风而崛起的现代新城,如三亚。五城市的经济实力也有差距。强者如GDP超过四千亿元的青岛,中等水平的如扬州(1573.29亿元)、汕头(974.78亿元),实力较弱的如通州(213亿元)、三亚(144.3亿元)(括号中均为2008年GDP)。不过,五城市的发展速度均十分迅速,在受经济危机影响的2008年,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突显巨大的发展活力。五城市2008年的GDP增长速度分别为:青岛(13.2%)、扬州(13.4%)、汕头(10.5%)、通州(14%)、三亚(16.8%)。通州、三亚两座城市虽实力尚弱,但呈现出高增长的态势,发展前景十分良好。五城市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了各不相同发展模式。青岛、汕头拥有优良的港口,临港经济十分活跃;此外,青岛是一个品牌之城,其名牌经济、总部经济尽显特色;扬州的三新产业、建筑业,三亚的旅游业,通州的创意文化产业等,突显着决策者独具匠心的思考和创见,为各城市的发展灌注源源不断的动力。
城市动力与阻碍
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五城市的经济水平各自不同,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也各自不同。先发展起来的城市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但也面临旧城改造更新与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压力,后发展的城市起步较弱,但能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更好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以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打造现代新城。
区位优势与区位劣势:五城市中,除青岛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以外,其他四座城市基本上位于区域经济的边缘地带,如扬州在长三角的边缘,汕头在珠三角或海西经济区的边缘。不过,各大区域经济中心都面临产业转移与更新的难题,而这些边缘城市正是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的绝佳选择。珠三角已把粤东与粤西作为促进本地区持续发展的两翼,汕头被重点打造为粤东区域中心城市,其紧邻珠三角和海西的地理位置,显现出一种“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在新形势下,其他城市也面临着同样的区位劣势向区位优势转换的机遇。
文化资源:每一座城市都具有其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这是城市与生俱来的软实力。扬州是千年历史文化古城,其园林、遗址、美食、民间工艺等,闻名全国;扬州、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枢纽,几百年来,繁华更迭,积淀出浓郁的运河文化。三亚的热带海洋旅游文化,汕头的潮汕文化等,也极具特色。
产业结构调整难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下,各城市的产业结构也亟待调整,如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大第三产业比例等。以青岛为例,传统的重化工业和粗放型农业生产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
资源环境的压力: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能承受之重。尤其对于扬州、三亚等倚重旅游产业的城市,如何在充分开发生态环境资源的同时,保护其可持续性、可再生性,是决策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扬州、三亚两城在这方面探索出宝贵的经验。
城乡统筹与社会保障:城市发展的终极目的在于民生和谐。我国已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城市人口将持续增加,城市问题也将日益突出。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做好城乡统筹工作,最大程度地兼顾市民、农民利益,完善社会保障系统,维护社会稳定和谐。通州近年被确定为北京新城,迎来高速发展的机遇,在城乡统筹方面可为我们提供一个借鉴的范例。
城市定位与规划
城市定位与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纲领,五城市都特别重视对城市的规划定位。事实证明,因地制宜,明确定位,制定系统的详尽的可操作的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
汕头的定位是“东南沿海重要的文化、休闲、贸易之都,以港口为依托的粤东中心城市,国家经济特区”。其规划建设的三大经济带(东部城市经济带、工业经济带和生态经济带),是破解汕头城市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发展难题,突破土地制约瓶颈,提高汕头城市和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扬州近三十年来已进行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上世纪80年代的思路是“依托老城,边缘外延”;90年代提出“西进南下”;2002年提出“主导向南,西进东联”。目前已初步确定“东联南扩”的主导方向,重点向东启动河东分区,加快旧区改造,配套居住与各项服务设施,延伸城市道路至江都,强化扬州与江都在空间和功能上的联系,向南进一步推进产业发展,加快旧城地区“退二进三”,完善沿江新区各项配套功能。在功能结构上,扬州提出要打破以古城为单中心的模式,积极培育新城副中心,形成“一主三副”的空间结构,即以历史古城为核心,重点培育广陵新城副中心,完善西部新城副中心,启动南部新城副中心。
青岛市定位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港口城市、滨海旅游度假城市。”规划将青岛市的城市职能定位为“中国东部沿海的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通州新城的功能定位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面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服务新城,北京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地,发展目标是区域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基地、滨水宜居新城。产业定位是以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积极发展区域性贸易、康体、休闲、娱乐等消费性服务业,主动引进大院大所,大力拓展金融、商务、技术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构建立足东部发展带、面向环渤海的区域服务中心。
三亚正以国际化标准致力于打造“一港两地”的国际性滨海旅游城市,即国际旅游自由港、国际著名的热带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和中国式度假最佳体验地。三亚的定位为“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围绕这一目标,三亚确立了“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战略方针。力争到2010年把三亚建设成为带动琼南发展的南部中心城市,国内外游客旅游度假、健康休闲的“大阳台”,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热带滨海度假休闲目的地。
城市发展战略
结合自身特点,五城市的发展战略各不相同,但也有一些共性,比如都很重视对城市进行定位和规划,对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城市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整治保护,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汕头
汕头市抢抓国家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的重要机遇,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工业强市、以港兴市、开放带动和自主创新五大发展战略,主动融入珠三角改革发展、主动融入粤港澳紧密合作、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构筑新兴制造业、临港工业、综合服务业和现代效益农业四个基地,打造区域交通航运、新型工业、综合服务和科教文化四个中心,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港口城市和生态型海滨城市。
汕头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加强对海洋、沿海沿江岸线、湿地和红树林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建设具有海湾特色的城市绿色生态体系和绿化景观体系,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结合实际对城市的内涵文化进行整合,充分彰显汕头的“潮、山、海、侨、特”等地方特色,充分展现兼具内外海湾特色的滨海城市的独特魅力。发挥“海滨邹鲁、美食之乡”优势,打造潮文化、侨文化、民俗文化及美食文化等特色鲜明的滨海旅游品牌,建设现代化滨海旅游名城。
扬州
扬州致力于构建人文、生态、宜居、精致的历史文化名城,积极贯彻古城保护与新城建设并重的方针,促进分散的文化资源集聚化,隐性的文化资源显现化,不断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步伐,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打造出“文化内涵看古城区,生态环境看瘦西湖景区,城市形象看新城西区,经济实力看沿江地区”的全新格局,凸显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扬州市大力培育和发展以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和高性能碳纤维为代表的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三新”产业,正成为长三角地区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板块。
扬州市在古城保护与改造方面积累了可贵经验。近几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以推进“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申遗为主线,按照《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和联合国《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规定的世界级标准,博采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持之以恒地加强古城保护,不断凸现城市的文化性、原真性、自然性和生态性,古城保护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成绩。2006年,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已被列入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扬州城的古城保护采取的是坚持整体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古城风貌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实践中,市政府实施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文化博览城建设工程、蜀冈—瘦西湖景区综合保护扩容工程、“绿杨城郭新扬州”建设工程、城市文明提升工程等五大工程。
青岛
青岛提出了全面融入“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思想,将城市空间资源的利用向集约化、内涵式方向引导、控制与发展。新一轮总体规划突出了青岛作为滨海和海湾型城市的特点,突出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青岛市于2004年提出大力发展“三大特色经济、四大工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的战略规划,即大力发展的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经济,以及家电电子、汽车机车船舶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四大工业基地,所培植的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船、港口六大产业集群,无一例外都是一些高端产业,从而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
青岛近年来十分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青岛工业发展百年来主要以“轻型化”产业结构为特征。从战略意义上来说,培育汽车、石化、造船、港口等六大产业集群,以重型化为方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青岛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国际产业新一轮分工看,出现了将部分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产业向我国转移的势头。进入21世纪之后,青岛抓住了世界制造业转移的良好机遇,特别是日韩的工业转移,积极发展重化工业,使得重工业占经济的比例在2005年首次超过轻工业。
三亚
三亚充分利用海南经济特区的特殊优势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按照点线面逐步推进,文化旅游业带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科学规划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实力三亚、活力三亚、美丽三亚、和谐三亚、文化三亚”等“五个三亚”建设目标。三亚以旅游立市,摒弃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大力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始终围绕着保护环境、有利环境、改善环境而进行,生态旅游、旅游地产、生态观光农业、绿色海洋产业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在三亚逐渐兴旺,成为三亚经济的主要支柱。
旅游业是三亚的支柱产业。2008年,三亚接待国内旅游者553万人次,接待海外旅游者51.15万人次。全年旅游收入91.05亿元。如今,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拥有11家五星级标准的度假酒店,是全国高星级酒店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希尔顿、凯宾斯基、丽思卡尔顿、万豪等一批国际知名饭店管理集团的入驻,使三亚成为跨国公司和管理集团的小“联合国”。 近年来,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三亚加强组织保障、资金保障、政策保障,盘活文化存量、做大文化增量,以开放包容的思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让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定位相适应。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三亚的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通州
通州新城发展的空间布局是“一河两翼,南拓东进,组团发展”,突出运河开发,建成具有滨水宜居特点的标志性城市核心区,优化提升旧城区,全力推进城市南拓,引导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东进,着力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符合功能定位的项目建设,重点建设运河核心功能区、主题休闲功能区、行政服务功能区、商务总部功能区、医疗康体功能区等五大功能区。此外,通州还提出了“两新(新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用新城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用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城建设。
在文化方面,通州的运河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也取得巨大发展。经过几年的综合治理,如今大运河通州城市段河道已拓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