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上午,镇江市食药监局食品流通处的工作人员来到镇江农批市场,检查“食用农产品标识牌”试点工作以及肉品安全情况。您一定好奇,什么是“食用农产品标识牌”?在市场的精品水果区,记者看到了一张“果蔬类食用农产品标识”。那上面标有产品名称、产地、保质期、单价、供货者等名目。(12月13日《京江晚报》)
“食用农产品标识牌”,是食药监督管理的一大创新。目的就是维护百姓舌尖安全。在“食用农产品标识牌”上写着十分详细的内容,有产品的名称、产地、保质期、单价、供货者等各类信息。
这种管理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市民采购食用农产品,能够一目了然,实现了食用农产品信息的透明。比如,在购买苹果的时候,知道苹果的产地,甚至知道农户是谁。比如,在购买猪肉的时候,知道猪肉的产地在哪里,甚至连养殖场的名字都知道。
维护舌尖安全,就需要这样的“透明市场”,透明的程度越高,就能更多纾解市民舌尖安全焦虑。可以看出,推出“食用农产品标识牌”管理制度,是对民意的回应,是对安全的回应,是对健康的回应。让市民购买食用农产品不再“雾里看花”了,看到的农产品信息再也不是“像雾像雨又像风”了。明明白白消费,明明白白吃喝,一定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但是,好的管理制度,如何发挥好效果?这绝不仅仅是在农贸市场的商家和摊点上悬挂一块“农产品标识牌”那么简单的事情。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落实,如何让落实的时候不走形式。
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尴尬而无奈的困惑:明明一些商品张贴着“合格标志”,一检测却是不合格的;明明一些商品上张贴了“绿色标志”,可是一检测不仅不是绿色的,而且是有污染的;明明一些商品张贴了“安全标志”,使用时还是出了安全问题,是质量不合格导致的。你能说这些标志管理制度不完美吗?答案是否定的,不是制度设计的不够完美,而是制度执行的时候流于形式了。
道理是一样的,“农产品标识”也是这样,能不能维护舌尖安全,重点不仅在于是否悬挂,还在于悬挂“农产品标识”的商家和摊点上的农产品是不是安全的,是不是绿色的,是不是没有农药残留的?这就需要在悬挂“农产品标识”之前,做到所有产品的质量检验检疫。就像前段时间的一则新闻“有毒农产品毒死了无辜的羊”,如果贴上“农产品标识”的,是这样的农产品则更加可怕。
不能只是把“农产品标识牌”悬挂起来,把监管做深做细更为重要,这也需要拿出“绣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