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的城市化是民间自发的城市化,台山的对外交往也是民间自发的对外交往。直到今天,台山一些侨乡村落还定期出版着侨刊。这些侨刊或按月或按季出版,沟通海内外同宗族人的信息情感。他们建基于共同的血缘、地缘,讲述着相互之间爱家爱乡的故事,维系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和乡情。这就是台山与全国各地城市化中间主体不同、效果不同的根本区别。在这样一片独特的文化土壤之上,为了抓住新的机遇迎接新挑战,政府应当做什么呢?
对接高端创新源是发展的根本:首先要通过政府之手搭建台山与国内外创新源的对接,引进负熵流。例如,引进科技教育领域新的产业、新的业态、新的企业,搭建新的平台。以新平台弥补政府体制的不足,倒逼政府的治理变革。
吸引人才是竞争的核心:以新产业新平台聚集新的人群,改变台山仅仅是人力资源输出地的局面。
制度创新是台山复兴的保障:旧体制最大的弊端是以叠床架屋条分缕析的方式将宝贵的资源封闭在一个一个专属的领地,难以在相互的交集中擦出创新的火花。制度创新的本质就是创造要素重组的条件,使得原来老死不相往来的要素相互贯通链接,营造出创新的制度生态。
台山和广东大多数侨乡一样,华侨资产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渐渐得到尊重,这也是广东在改革开放之后能够先行一步的重要制度基础。同时由于华侨房产在抵押贷款出售方面缺少足够的法律支持,也使得大量侨房只能低效使用甚至闲置。放眼未来三十年,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变化本身。当年先进的制度今天已显得不足,台山的性格是开风气之先而不是抱残守缺,一个能使大量死资产活化的政策创新一定会为台山带来一轮革命性的飞跃。
如今,波澜壮阔的百年城市化风云已成往事,无论是上川岛上的国际贸易,还是近邻澳门这个对外开放窗口都已成明日黄花。人力资源依然源源不断地向海外走,侨汇对于本地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也渐行渐远。到什么地方去吸引令城市生生不息的负熵流?如何定位在珠三角大都市圈中与众不同的基本功能?如何吸引国内外活力人群到台山来发展这种新的城市功能?如何推动国内国外两个台山的社会建设,使侨乡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一方热土?
台山绝不仅仅是中国城市化先行一步的博物馆,它还可能是中国城市化的航标灯,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光前裕后、再创辉煌的城市化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