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城市化不是从工业开始,是从居住开始,城市化的成果是侨乡。从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抗日战争前的二十年时间里,台山侨乡正式形成。这一时期台山的交通、通讯、电力、采矿、房地产、教育、商业、金融等非农产业大发展,从农业转移出来进入城市就业和居住的人口比率大大增加;同时台山城镇数量也出现了惊人增长,一系列新型的小城镇和新型的乡村聚落沿着河流公路和铁路出现,改变了台山的空间结构;回乡的华侨和“留守人群”把家搬到了这种小城镇和新村,住上了洋楼洋房,用上了电灯电话。这一场百年前的“农民上楼”有力地将西方城市文明在台山和四邑地区做了一场大普及,从交通工具、建筑形式、衣着打扮、餐饮习惯、语言词汇等方方面面形成了一股“西化”的潮流。
台山城市基本功能缺失在百年前已显现,陈宜禧曾向孙中山建议开辟赤溪县的铜鼓为商埠,把新宁铁路扩展到铜鼓埠,开展对外贸易,以与香港争衡。他还打算把新宁铁路北展佛山与广三铁路衔接,南展至钦州遥接海南岛。他曾选送同乡陈宏驹等人在美国学习纺织技术,学成后回香港创办华洋织造公司。但是巨大的惯性使台山很难摆脱劳务输出的路径依赖,台山始终没有形成影响一方的城市基本功能,战争中毁弃的新宁铁路不仅没有因当下的工业化而复兴,甚至到了线路走向都需要重新考证的程度。
因商而兴的城市是国际资本在全球化时代在中国沿海设立的贸易节点,这些城市围绕着港口码头首先形成了修造船业、洋行和银行。接下来会发展城市公用事业如自来水、电车、煤气等等。有了贸易就有金融,有了贸易和金融,现代工业的产生就只是时间问题。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外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于是纺织、机器制造、造纸、印刷等等参与国际分工的现代制造企业随之出现,上海、汉口、天津等因商而兴的城市从而夯实了工业化的基础。
城市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与非基本功能。基本功能指的是城市为本市以外地区服务的功能,例如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工业集群、金融中心、交通枢纽、大学城、医学中心以及重要的名胜古迹等,一般称之为“产业”;而非基本功能,是指为本市范围内服务的活动,如商业服务业、地方行政机关、公共交通和中小学等,一般称之为“服务”。城市的性质和发展规模,主要取决于其基本职能也就是“产业”。
毫无疑问,台山的城市功能主要是“服务”,这是由台山与海外华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决定的。侨汇投资的主要方向用于家人住房,再从房地产业延伸出市镇建设、公共交通、中小学、医院、电力、通信、铁路等等为台山本地居民服务的城市功能。除了少量的采矿业和制糖、织布等手工业外,台山在工业、金融、对外贸易等等方面投资并不多。这就使得台山的城市性质带有明显的对美国西海岸的配套性和依附性。
今天中国内陆也有大量的县城和乡镇,依靠在沿海打工人们寄回的资金建设起来。这些城镇不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也是“农民上楼”、服务功能为主,这样的城市化能走多远,台山应当是这些地方的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