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位发生巨大改变的条件下,能否在珠江湾区都市圈内营造一方小城市慢生活的差异化地带,充分发挥低成本、美环境的优势,以新型的教育机构研发机构为创新核,吸引海内外活力人群到台山来创造一种后现代创新型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台山对外开放的方式决定了城市化的方式,也决定了人才的单向输出模式。包括台山在内的江门地区出现了30多位两院院士,和150多位蜚声粤港的演艺明星,相比之下外地人才在台山江门脱颖而出要少得多。这一方面说明台山对外界的贡献,同时也说明了台山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能力不足。城市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人口的聚集和人才的涌现,大城市就会有大聚集,就会有更多的人才涌现。一些在世界上为人称道的小城镇、慢生活也都处在大都市圈之内,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生不息的大都市。
大都市以其强大的基本功能对腹地产生辐射和拉动作用,同时,源源不断地吸引着腹地的活力人群,享受着充沛的人口红利,而腹地表现为持续的人口赤字。在“因居而兴”的台山侨乡,百年前的房产都是华侨建设的,鲜有外来人士在台山置业,在城市化最为繁荣的时代也没有太多的外来人口到台山就业。
活力人群向海外单向流动是台山经济提振不力的根本原因。台山的城乡遍布中小学,但是鲜有大专院校。孩子们接受了初等教育之后一定要远走他乡去接受高等教育,在他乡获得更大的人生舞台。产业链条短、经济生活相对封闭。过分地依赖外出打工而没有形成本地产业,这就是台山对外开放方式给城市长远发展留下的隐忧。
侨乡与海外的亲缘文脉既要继承也要超越,因为珠三角已经同城化,此时的台山不再是百年前广东的边缘、美国的“飞地”,而是珠江湾区最具不确定性的后发舞台,这里能上演什么样的大戏,挑战着人们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