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3、民间自发的城市建设
时间:2016-08-31 10:07:34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李津逵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短短二十年的黄金窗口期,台山和五邑城乡出现了一场罕见的建设大潮。“境内村舍皆有革新气象,生活程度甚高,地价亦异常昂贵”。如此昂贵的地价谁来买单呢?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是谁推动的呢?如此海量的财富是谁创造的呢?不是地方政府也不是富商巨贾,而是千万个华侨也就是出洋打工的农民工。当一幢幢洋楼、碉楼和侨圩拔地而起的时候,它们的主人多数都是在美国、东南亚的低收入阶层。正是农民工这个群体通过借债凑钱闯出国门,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城市化中参与了财富的创造,承担了最终的成本。这是一场打上了西洋文明深深烙印的城市化。以建房为例,台山在二十世纪初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侨房:

  独栋的雕楼,将岭南传统的炮楼与欧洲城堡结合起来;

  连片的侨村,在背山面水的地方将土地整体通平,规规整整地规划出棋盘格式的宅基地,如联兴侨村,每块宅基地都是12ⅹ14米的面积,高度也完全一致;

  由雕楼护卫的侨村,其典型应是燕溪里,兼有防卫和居住的功能;

  而桥圩是这场城市建设中最经典的代表,这是一些座落在路口要冲、以柱廊和骑楼联排围合出小广场的新市镇,完全是欧美小城镇的空间形态。例如汀江圩,由骑楼围合出的广场约6000平米,是标准的欧洲中世纪城市广场的规模;公益埠,则是按北美中心城市的方式规划成致密紧凑的棋盘格路网,由内设中庭的联排骑楼填充起一个个一公顷左右的街区;非常有趣的是上泽圩,在广场的中间布置一个单层柱廊围合的菜市场,这完全是英国“最美乡村”科茨沃兹的范式。侨圩不仅是居住功能,它们联通着水运甚至是铁路,成为一个地方交通、商贸的结点。

  农民工,就是在城市中务工但并不享有市民待遇的农民。中国的农民工就是家乡有宅基地和承包田、城里没有社保和退休金的工人;当年美国的华工是在美国的铁路矿山打工、却没有美国公民身份的中国工人。

  农民工在城市化中不仅付出了血汗,而且承担着“违法”的风险。假设一个赴美的华侨在辛苦劳作10年到20年之后才能积蓄一笔足以返乡置业资金的话,那么台山侨房的投资者至少也要在19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美国打工,那个时候恰恰是《排华法案》生效期间。台山侨房以铁一般的证据告诉我们《排华法案》并没有限制住从四邑到美国的民工潮。这是怎么回事呢?和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一样,农民工进城是要冲破一系列的法规政策束缚。从最初自带口粮进城打工,到后来跨省跨国闯世界,他们冒险、吃苦、“违法”,没有这种“集体的建设性的违法”就没有当年台山、今日中国的城市化。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