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李津逵在谈到通州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时,对通州寄予厚望。他说,深化改革就是要深化治理体系,通州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带领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另外,通州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在各方面不断创新,形成北京新的创新极,要通过产业发展,争夺活力人群,成为人才高地,承接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如果说北京是文明的收割机,未来通州就是文明的播种机。要让通州成为继拉德芳斯、新宿之后又一个典范。
没有产业便没有活力,如何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定配套政策,多策并举,鼓励中心城区功能和产业转移至通州,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对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亦是一个挑战。通州目前急需改变“有城无业”的现象,突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有效疏解中心城区功能。
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院长张朝伟认为,目前的状况是居民每天潮水般的在市区和通州之间涌来涌去,从行政副中心到城市副中心如果仅仅换个名号其实没什么意义。关键是通州成为城市副中心以后如何宜居的同时还宜业。政府要做的是让通州宜居宜业,这个也必须做到。因为环境再怎么优美,或者生态、低碳,环保,如果仍然是一个睡城,它依然不是现代化的城市。
从空间布局上,北京城市副中心有一核五区组成,一核主要是城市副中心的城市部分,也是北京唯一的一个滨水高端商务区域。先期发展运河核心区是16平方公里,也是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发展的战略引擎区,是疏解中心区商务功能,提升消费功能,聚集文化功能的重要的空间载体。五个区域分别是宋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北京通州文化旅游区、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和国际组织聚集区,以及北京国际医疗服务区。
未来,城市副中心还将充分利用大运河、潮白河、温榆河水系,建立一系列生态湿地、国家森林公园,打造“水城共融”的国际化水城不是梦想。
在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一个发展轴心,将其建设成为示范区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确是历史的选择。从区域上来看,通州东部紧邻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10至20公里,距离河北省廊坊市中心约40公里,距离天津市武清区约58公里,副中心位于京津发展轴和京唐秦发展轴在北京市域内的交汇点。
交通方面,副中心将加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通过轨道交通建设和一批道路的提级改造,提升交通运行效率,实现半小时交通圈。还将建立与北京东部地区顺义、平谷、大兴、亦庄新城的交通可达性,特别是两个机场的交通联系。
副中心贯穿了首都机场和新机场的交通连接,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同时,副中心还将加强与区域的快速连接,重点推进京唐城际等规划建设,实现与津冀互联互通。
从河北通县到北京通县、通州区,再到通州新城、通州行政副中心,再到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的定位,历史上经历了若干次演变。
历史上,作为久负盛名的水陆都会和盛极一时的皇家码头、漕运重地,借“漕运通济”之义命名,通州历来在华北地区位置显赫,古时素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通州”的说法。
有人评价,通州城市副中心之于北京,如同九龙之于香港,曼哈顿之于纽约。在北京代表中国走向世界的战略蓝图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成为北京与世界接轨的中心,在这里,白天因商务而繁忙,夜晚因休闲娱乐而繁华的国际休闲时尚之都、不夜水城将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