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应运而生,必须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看待才能凸显出其重大意义。可以说,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是北京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过去的一年,效果明显。《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所确定的2015年的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有很多均是2014年以来,乃至之前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难以突破的行政壁垒和重大项目,但在决策层统筹协调下,都予以推进和落地。比如京唐高铁、京霸高铁、京滨高铁等均已提上日程,乃至连通首都机场和首都第二机场,途径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廊坊的机场快速联络线,途径燕郊的地铁平谷线等也已经板上钉钉。根据规划,未来北京地铁6号线通至河北燕郊、大兴线通至河北固安、房山线通至河北涿州。在过去北京周边均存在多条断头路,现在也已经提上日程。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远超过去十年乃至二十年。这也足见中央发展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决心。
京津冀区域幅员辽阔,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在过去,北京素有城市发展摊大饼,雾霾、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津冀则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只有协同发展才是不二良方。而诸如大气污染,水资源治理等也必须在京津冀协同框架下加以解决。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就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首都更好发展特别是破解特大城市发展难题进行考察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北京发展和管理工作提出要求: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增强区域人口均衡分布,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升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形成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的功能体系,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
2016年6月1日,北京市领导进行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第二次集中学习,传达学习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的重要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市委书记郭金龙主持学习,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市政协主席吉林,市委副书记苟仲文参加学习。
北京市领导们表示,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我们要坚定信心、敢于碰硬,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高标准规划设计建设,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充分体现历史文化底蕴。
郭金龙说,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也是北京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契机、重大抓手。要深刻认识建设副中心是历史性的战略选择,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历史进程。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这件大事,肩负起历史责任,坚定信心和决心,发扬“工匠”精神,以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设计建设,真正建成标杆工程,成为城市建设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