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这些均是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打造中的标配内涵、特征。几乎每一个形容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字眼都足以让人怦然心动。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北京修实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李凤玲认为,由行政副中心到城市副中心是对通州功能定位的聚焦。按这样的定位审视通州,我国城市化发展所面监的诸多问题在通州都可见。从首都北京的大定位看城市副中心,则应从功能、绿色、智慧三个方面着手。基本功能的完善是城市副中心的要素支持;绿色是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智慧则是解决好空间的科学利用、交通的方便顺畅、生话的便捷舒适、政务的公开高效的必由之路。规划就是要努力将人的根本需求融入城市的根本需求,将人的智慧变成城市的智慧,才能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和统一。因此,做好通州的城市功能规划、智慧能源与环境规划、智慧城市规划是城市副中心的当务之急。
近日在北京通州区刚刚召开的北京市“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上,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透露,城市副中心面积大约为155平方公里,教育、医疗、养老配套指标都将全部高于中心城,开放式街区、综合管廊等新观念、新技术也将在城市副中心先行先试。
王飞透露,现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就是原来通州新城的范围,面积大约为155平方公里,当前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也正在编制当中,编制完成后还需要上报中央,
王飞说,城市副中心社区的教育、医疗、养老配套指标将全部高于中心城。在中央提倡的开放式街区、综合管廊等新观念、新技术方面,城市副中心也将先行先试。
“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不是郑州。”欢迎到广州来看海。”“从首都到首堵”……曾几何时,国内的一些区域化大城市大都市的城市病极其具有代表性。某种程度上,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打造中将体现的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特征,对国内其他大城市治理大城市病同样是不二法门的良策。
在中央提倡的开放式街区、综合管廊等新观念、新技术方面,城市副中心也将先行先试。根据已披露的规划要点,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建设适合步行、空间开放、环境宜人的小尺度街区,规模控制在1至2公顷,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式居住社区。通过增加路网密度和临街面积,促进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向居住区有机渗透;市政管线由直埋向综合管廊建设转变,杜绝“马路拉链”,降低对城市日常交通和景观的干扰,在城市副中心综合管廊覆盖率要达到80%。
此外,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方面,将建设完全对市民开放的滨水绿色空间,实现每个街区内都拥有一处高品质的集中公园绿地,实现约85%居民居住在距公园200米范围内,保障市民步行10分钟到达公园;在绿色出行方面,建设一个以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为主要方式的宜居城区,通过加密路网、形成小尺度地块、林荫路比例达到70%等方式,创造连续和舒适的步行系统,建立独立安全的自行车系统。
除此之外,所谓示范区就是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带动周边地区城镇化。
据了解,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乡镇现状村庄共有166个,集中建设区内村庄48 个,集中建设区外村庄118 个。通州区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先行先试区,在城市副中心建设过程中,将研究通过城市副中心对于带动周边地区实现城市化,以及周边地区促进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互动关系,分区域、分类型探索创新城镇化的实施路径和发展模式,统筹解决好本地农民城市化问题,防止出现新的城乡结合部问题。
据了解,未来通州与北三县将加强跨界地区统一管控,统一规划,实现“规划一张图”,共同开展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严控城市发展规模,加强生态廊道管控,并在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东部地区和北三县之间建设大尺度绿色空间,防止连片发展,从而保证地区的生态安全与合理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