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地钱’挂钩”、“因城施策去库存”、“治霾降污”……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一个个承载着民生期待的“热词”在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与会代表委员的提案与建言中不断被提及,引起媒体与民众的强烈共鸣。
以人为核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是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并进一步明确了“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加快居住证覆盖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的具体措施。
城里有房:想要留住农民工,就要让农民工在城市中有房可住。“各地为鼓励、引导农民工进城购房做了很多努力,一是落实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二是市县政府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三是努力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四是银行鼎力相助,支持农民工进城买房。”全国人大代表、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在两会记者会中就农民工住房问题做出了上述回应。
职业技能培训:《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6年将完成2100万人次以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到2020年,使农民工都能享受一次政府补贴的技能培训。”全国人大代表、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辜胜阻建议:“要为农民工提供有弹性、多层次、多选择、多模式的持续进修机制。例如,将在岗农民工纳入重点扶持的职业培训、建立在岗农民工职业技能实训中心等等。”
“人地钱”挂钩: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住建厅厅长何健表示,“‘人地钱’挂钩政策的实质是农业转移人口数量与建设用地指标挂钩、与财政转移支付及其他成本分担机制相关联。‘人地钱’挂钩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给予市民待遇:从农村来到天津新港新区打拼二十余年的全国人大代表薛海英认为:“农民工市民化不单是户口问题,要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就要从根本上缩小农民工与市民间的差距。让农民工在维权、社会保障、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逐渐和市民享受同等待遇。”
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将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之一。
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促使城乡协调发展的最根本方式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十三五’时期,我国将通过五大方式实现农民增收。一是节本增效,提高家庭经营效益。二是推进产业化,让农民分享农业增值的效益。三是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完善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民的支持力度。五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得到更多财产性收入。”全国人大代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两会中做出了上述表示。
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社会事业统筹的基本方向是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农学院院长邢克智认为,“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当前中国的短板。必须尽快把城市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延伸到贫困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城乡资源配置不均造成了我国农村长久以来一直缺乏持续发展所需的人力、智力和财力。对此,驻滇全国政协委员何春在提案中呼吁,“政府应以种养大户、大学生村官、农机手等培训为重点,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服务人员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着力解决‘将来谁种地’的问题。”
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城乡要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是使要素自由流动,除了人的流动外,关键点在土地。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认为,“由于我国土地市场的不尽完善,致使农民不能获得合理的土地财产收入权,因此也致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始终无法从根本上缩小。”因此,他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应逐步建立和放开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建议。
因城施策,破解高房价与高库存
“去库存”、“高房价”、“首付贷”、“限购”、“房地产税”等楼市议题是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就房地产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应范围”。
一线城市严格调控:针对一线城市房价增速较快的问题,陈政高表示,对于一线城市,将继续实行严格的限购政策,实行严格的差别化税收政策;增加土地供应面积,及时披露信息,稳定预期;增加中小套型的供应数量;打击交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作为首都,北京的房价备受瞩目。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表示:北京将严格执行限购尤其是通州的限购政策,与此同时,也将从人口疏解的战略出发,控制房地产开发投资。
购租并举解决困难人群住房:“应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国有企业运用市场手段掌握一些房源,采取租赁的办法让买不起房子的群体有房住。同时对特别困难的人群,国家应采取减免行政性收费和进行财政补贴的方法,实现购租并举。”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表示。
去库存应面向刚需: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看来,“去库存应着眼于盘活商品房资源和资金链,而非刺激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应面向刚需,适应城镇化进程。去库存应有利于为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去库存不能“等靠要”:全国政协委员、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表示,高库存城市如果只是等政府救市,一味“等、靠、要”肯定没有出路。开发商应当放弃侥幸心理,该降价就降价,以价换量,才能争取主动。在开发品质上,开发商则要努力“做加法”。库存再大的城市依然有热销的楼盘,哪怕夕阳行业,也有朝阳企业、朝阳产品。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
针对当下雾霾等环境问题给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带来的困扰,环保再次成为两会“强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量化指标:治理大气雾霾取得明显进展,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
80%的目标要量化考核:“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目标该如何落地?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建议,“应明确责任,把80%的目标责任细化落实到各级政府,落实到每一年。”他呼吁,“要严格考核问责,把每一年完成空气考核指标任务作为地方干部的政绩考核,完不成要追责。”
推动环境与发展迈进“第一象限”:全国人大代表、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自从‘大气十条’实施以来,环保部门的监测结果显示,优良天数、重污染天数、全年PM2.5浓度这三项指标都在发生积极变化。环保工作解决的是经济和发展间的矛盾,因此要努力形成内生机制,推动环境与发展向着正向的‘第一象限’迈进。”
行政、经济、法律“三管齐下”:要从根源上解决环保问题,离不开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的综合运用。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总工程师江香梅建议,首先,要确定生态红线的法律地位,建立红线保护的法律体系,制定最严格的管制措施和管理办法;其次,要将生态红线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述职、地方和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责任追究和绩效奖励制度。
源头治理,推动高效清洁采暖技术应用:每逢冬季供暖期,雾霾问题十分突出。燃煤采暖污染是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广东代表团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提出加快推动高效清洁采暖技术应用的建议,这对于从源头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精准扶贫由“输血”转向“造血”
扶贫开发直接关系到中国数千万人民的福祉,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今年的两会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的第一个两会,“扶贫怎么扶”成为代表、委员们聚焦的热点。
扶贫先“扶志”:贫困人口素质的提升和观念的更新是脱贫致富的源动力,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认为,“要通过解决老百姓在意识上的贫困、意识上的阻力来克服改革的阻力。要加强教育的培训,加大教育的投入,让老百姓转变观点。”因此,扶贫要先“扶志”。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新乡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也认为:“只有脑袋‘富’了,才能让口袋富起来。”面对贫困人口“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现状,他表示:“最重要的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解决贫困的‘代际传递’。” 这是从根本上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举措。
扶贫要找到“点”和“根”:如何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代表、委员建议,必须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扶贫方式。民建中央提出,“要通过产业扶贫找到扶贫开发的‘点’和‘根’,鼓励贫困地区根据自身自然条件发展特色农业、资源型工业、民族旅游,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就业增收的机会”。这一观点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省长鹿心社的认同,他说:“要根据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情况,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培育‘龙头’企业,让贫困农户获得稳定的增收致富项目。”
全社会参与: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夏涛表示,“若单靠政府,完成7000多万人口的脱贫任务显然十分艰巨。扶贫工作需在政府主导下,动员全社会参与,并且要强调‘造血’,发挥贫困地区的主观能动性。”
发展普惠金融:扶贫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全国人大代表、华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仲川认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优化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中的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发挥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积极作用,着力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对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