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金德钧:城市化最根本的动力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时间:2019-09-24 17:14:14  来源:城市化杂志 

7666eb901755e539c18a9dad08036b1a.jpg

原建设部总工程师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

  《我的城市化》这本书给我们介绍了一个个很鲜活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的主人都是亲身经历城市化的个体,因此我们从这个角度,从社会的微观主体——人的角度来看城市化非常实际、非常具体、非常生动。这本书我基本都阅读了,特别是秦佑国教授的文章我看了两遍,我在问自己,我们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我的城市化》这本书告诉我——我们中国城市化最根本的动力就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动力。农民为什么要进城?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呆在家里?他想找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或者找一份收入的机会,进城以后能够更好地发展,因为城市的条件比农村强,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居住环境,以后为我们的后代,为他们的发展打下一个基础,创造一个好的条件。想我自己也是这样,我是个农村的孩子,当年考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很狂妄,老师问我“清华大学你填不填?”我说清华大学是干什么的?他说是盖房子的,我说盖房子不去,他说科技大学去不去?我说科技大学是干什么的?他说研究科学技术,我说那我去。那时我是农村的孩子,什么也不知道,我父亲也只念了两个月的书,反正不识得什么字。别看我报考科技大学是为了搞科技,其实我想的更多的是我毕业之后能够有工作。

  只要考上大学我觉得就有饭碗、有工作了,就是抱着这个目的。现在有这么多农村进城的农民们,他们的子弟们,就是想追求美好生活。为什么要从农村流动到城市?不是专家们说的,劳动力从低价值的区域流向高价值的区域,那些人可能不知道什么叫价值、生产力,只知道到城里能赚钱、有工作,城里条件比较好,住得也比较好。

  一些人讲不忘乡愁,农村如何好,希望到农村去,我想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绝不是根本道理,农村的好东西是要留下来,但是如果说到农村住,草房子、泥糊的墙,屋里连个窗户都没有,电灯、厕所也没有,你住一天两天很新鲜,长期住下去你才不干呢!

  在没有实现机械化之前,农村农业的劳动是什么状况?本人是知道的。我是19岁高中毕业才离开农村的,我虽然读书,但放假都要参加农业劳动的,犁地、插秧、收割庄稼、稻子、麦子是什么滋味?蚂蟥叮到腿上是怎么滋味?大夏天的时候没有鞋穿,光着脚,从地里干完活回家,就走在地上,不是水泥地,是土地,很烫脚,我家乡是湖北的,那还是鱼米之乡。现在有了机械化,劳动强度减轻了一些,但是现在到农村去看,农村生活环境从总体上讲和城里能比吗?比不了。

  所以流动的根本原因,个体为什么要流动?因为人们要从穷地方到城里来,虽然城市有雾霾、有这个困难那个困难,但是我还是离不开,城市里面打开电视信息非常多,跟同志们交往非常多,要买东西到处是商场商店,从生活到娱乐到社会交往,跟我老家没法比,即使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还是愿意留在城市。

  正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来到城市,客观上又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既然城市化动力之根就在这里,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美好生活,那我们国家、政府就要推进城市化,解决好城市化的问题,就要把所有政策立足点牢牢地放在这一点上。

  我觉得谈起这些问题来真是错综复杂,希望在户籍问题、上学问题、医疗问题、社保问题等方面,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在考虑体制机制、政策方针的时候,把立足点放在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谋幸福的落脚点上。有人说北京城市大了,供水比较难,缺水,但是真正从人口规模看,北京和世界上一些大城市比,不算是最大的。纽约、东京比我们大吧,那为什么北京就一定要把低端人才、低端行业都赶走呢?想想看,我们农民工进城的时候有多少人一来就是高端的?我感触最明显的是,原来在阜成门那里有一个天意小商品交易市场,西直门有一个商品交易中心,北京的老百姓因为日常生活经常去这些地方买些东西,不一定追求穿着最漂亮的衣服,日常的衣服基本都能买到,现在买不到了。一个是生活方面,还有一个那些就业的人怎么办?

  去年我上海的一个朋友住309医院,我们想到外面吃饭,原来医院周围都有饭店,现在找不着了,都被关了。这些做法把已经在城市里做一些比较普通服务的人,撵跑了,同时给居民造成了很不便的生活。还有,现在的菜是越卖越贵了,因为都往超市集中,一进超市蔬菜价格比农贸市场高一大块。

  我不反对北京市或者各个城市搞绿化、美化,但是搞绿化、美化就一定要以牺牲这些人为代价吗?有没有办法把他们住的地方整理整理,或者安排地方让他们继续经营下去,把这些小行业做得规整一点?我认为是可行的,但是为什么不做?我认为是指导思想有毛病,不是做不到,是做得到的。

  我们的户籍不是一建国就有的,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户籍制度有多少时间?那时候没有户籍制度,我们家住在一个小镇的边上,我们既可以种地,我父亲还可以做生意,我们家人很多,八九口,三代人,那时候生活还可以,过得去。后来一实行户籍制度,我父亲属于两头都有,是小事农业还是要城市户口?我父亲一看家里人口多,种地还有把握,就选择种地,我们就成了农业户口了。当地再要招工的时候就没有我们的份了,像我们这样一些人如果不是读书读出来的话,得当一辈子农民,因为实行户籍制度以后,人口社会要流动,尤其是农村到城市流动,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当兵,第二条是上学,上学你考出来,你不上大学照样要回去当农民。

  我知道从唐代以后就没有看到过有户籍制度。解放初期搞户籍制度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怕城乡供应不起城市吃饭,我们建国之后还有几次返乡,50年代返过,60年代返过,我那时候在念中学,中学的同学都返乡了,每个人写响应党的号召回到农村去,实际大家心里都不愿意,谁不愿意念书?最后是成绩不大好的、旷课的、不守纪律的返乡了,这一返乡就变成了农业户口。还有一次就是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上山下乡以后那些知青后来怎么样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他们在小平同志改革的时候返城了,这些人返城的时候都有单位接纳吗?不是,所以那时候街道工厂、居委会搞的小工厂把这些人慢慢吸收起来,这些小工厂通过发展,很多变成了很好的企业单位。那就是说,一个经济活动是可以由小发展得好变大的,不会永远是小的,也不会永远是低端的。义乌知名的国际小商品城开始也是摆小摊子,不就是挑着担子下乡,鸡毛换糖这样发展过来的吗?

  所以,有的地方福利政策越与户籍挂越重真想不明白,有的文章担心户籍放开了,农业支撑不了城市人口怎么办?世界上有的国家为什么用百分之十几、二十的人口种地就能养活整个国家,我们30%可不可以养活城里人,有的还说搞机械化,把它市场化,说搞完了以后把石油一砍不就完蛋了吗?活人怎么能让尿憋死?哪个国家没有这个问题?我们国家没有对策?照样有,当年我们没有原子弹,自己不是也研究出来了?这个问题不是不能解决,社会发展搞得好都能够解决。说一千道一万,就像中央说的要为人民追求幸福生活服务,从党到各级政府,从上到下,以这个为基点把体制、机制、政策、办法调整坚持,我觉得,如果不这么做,很多问题就难以解决,因为根本出发点没有真正立在这里,只管自己的政绩,政策也不连续,各个省都是分离的,什么时候能够把城市化这个事情做好?

  看了《我的城市化》这本书后,我想,只有把基点真正立到这一点,才能解决好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特别是要提高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发展质量。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