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全省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电视会议材料的紧急通知,并进行了具体部署。但帮扶过程中还存在着贫困对象不够精准,一些地方对致贫原因的调查不够准确,扶贫需求不够清晰等问题。扶贫精准是扶贫的第一要义,而前提则是摸清搞准扶贫对象,做好贫困的界定。反映操作层面上,则需要各级单位“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才能让扶贫靶向定位,立竿见影。
“软硬兼施”牵涉到两个标准:即统一操作、数据衡量的“硬指标”、人为干预、因地制宜的“软指标”。两个指标的同时到场,有助于减少工作程序、过滤伪贫困户,同时扶贫也不至于机械定性,有助于具体分析,靶向施为。国家的扶贫帮困旨在一个“扶”字,在于一种外围客观的“雪中送炭”,但是在政策下行的过程中,有的人开始偏私,扶贫资金倒流进权力的腰包;有的人软化硬标准,借机贩卖人情;有的人投机申请,扶贫被这些逐利者“分红”,贫困户被边缘化。因此,扶贫这张救济网上黏上了更多的利益。在如此繁密的人情、利益、私欲交织中,软硬兼施的标准容易厘清其中的复杂,也容易溯正风气,精确扶贫,不至于论为权贵能人“锦上添花”的私谋。
从实际情况来看,硬标准就是要在制度上拉紧这张救济网,把一些细节的东西数据化,在定量的区间中实现公开、透明。例如,以个人身份为中心,对其水电费、银行储蓄、房、车、电话费等进行“摸底”,不公布具体数据,但限制范围标准,一不泄露个人隐私,二也公平正义,有理有据。这样,不论是无孔不入的权力、还是投机取巧的条件装扮,都无法在制度设计前遁形,很多伪贫困户便无法入围贫困户界定,之后的种种纠葛也就不复存在,可谓是源头治理。同时,软标准就是发挥制度所不能的主观能动性,有些标准在某些地区、对某些人其实是失灵的,有的人穷到家徒四壁,没房没车没电话,只有在大范围定性后,也不放弃对个别特殊户的调查,才能弥合制度与实际的嫌隙,才能让扶贫真正的精准、靶向。
此外,软硬兼施还需要提防一种看似“正义、贫困”的呼声。每个人都会遇到突发灾难,但扶贫的首要原则就是救贫不救急。当然,贫和急其实只是一步之遥,但是扶贫规模大,但是资金扶持力度比较少,很多都只是社会基本保障,无法救急。同时,救济的初衷也是要最终激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其自己致富,脱离扶贫队伍。而因医疗、上学、重灾等的“贫困”,一方面自有国家的针对性政策、但绝对不是无力维持生活。除非是真正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否则并不在扶贫之列,而这些问题也不能“指望””扶贫的“微薄”之力。有时这些看似合情合理的申诉,其实也打乱了国家扶贫的布局、导向,结果是贫困未能扶起,资金却在泛化、粗放执行中失却精准的特性,结果扶贫错位,效果不显著。
硬标准、软标准的相得益彰,才能让国家用心精准着陆,贫困人民依靠扶持渐能自主,自力更生。对于扶贫这件事儿,就是要通过精细的制度设计、人为的具体操作,防范权力阳谋、规范投机私欲、示范扶贫的理想模型,昭示扶贫最起码的公平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