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村庄落选贫困村村干部气得想辞职。黑色和蓝色的笔迹交织,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珠田乡大垅村最近几年的收支情况。从2008年起,负号开始和“扶贫项目”一道频繁出现在账单里——“修建村村通公路”7个字后面,跟着“-70万元”的字样;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一起出现的,则是30余万元的欠款。(9月9日《中国青年报》)
贫困村落选,村干部气得想辞职。新闻让人哭笑皆非。贫困,本来不是一件什么光彩的事。贫困等于贫穷落后,等于领导无方。可是在有些地方,人们不是以贫困为耻,反以为荣。“贫困帽”反而成了香饽饽,争戴“贫困帽”现象比比皆是。
一个地方的贫困,有着诸多的因素,诸如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贫困并不可怕,可怕是以贫困为荣,不思进取,躺在贫穷上睡大觉,安于现状的乞丐心理。常言道:“穷则思变”,俗话说:穷要穷得有骨气!
本来不穷,有的却要装穷卖傻,抱着“不骑马来不骑牛,骑着毛驴中间走”的甘居中游,甚至乐居下游,有的是“捧着金饭碗要饭”也要争个 “贫困帽”戴戴,弄个贫困当当。有的虽穷却又不思进取,不想脱贫,而是千方百计安于贫困。
之所以如此,是一种惰性心理,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作祟。一旦戴上“贫困帽”,各种扶贫政策倾斜,扶贫救助的社会援助,让那些不想干事的官员坐在家里喝香吃辣的,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干不好都是贫困惹的祸,干好了是英明领导的结果。而我们的扶贫政策的好经往往被念歪,习惯上级“输血”扶贫,甘于吃贫困香饽饽的“免费午餐”,真是“味道好极了”从而形成“等靠要”的恶性循环。
要让“贫困帽”不再是免费午餐,或者成为光荣实惠的象征,而是成为一种“耻辱感”,一方面需要精准的扶贫政策给力,官员一旦戴上“贫困帽”应深感责任重大、如履薄冰。一方面需要给“贫困帽”套上“紧箍咒”,要给贫困地方领导一个限期脱贫的时间表,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脱贫就应不仅不给“贫困帽”,并摘其乌纱帽,让贫困地区官员有了不脱贫就让位,并给与一定责任追究和惩罚,让他们有了危机感,看看谁还愿意争戴“贫困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