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国际儿童节到了。然而,如今6000多万的农村留守儿童,还很难过一个与城里孩子一样的阖家团圆、一样的福利待遇、一样的生活环境、一样的公平教育、一样的社会关爱和一样的幸福欢乐等六个一样的儿童节。那么怎样才能让城乡儿童过上同样的六一节呢?
近年来,为解决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农村三留守问题,有人建议政府和社会应加倍关爱农村留守老、幼、妇群体;有人提案通过职业培训让更多农民工返乡务农,以减缓留守问题;有人担忧放任农民进城务工,会催生更多的空心村;有人放言不要鼓励农村孩子考大学,避免无人种地的农荒……然而,这些试图通过新农村建设来留住农民工、减少留守现象的好意,显然与中央要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决定不符。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离乡农民约2.7亿人,农村留守老、幼、妇1.7亿人,其中留守儿童超过6100万。因此,就现有的农村经济和地方财政规模而言,在GDP农业产值比将低于10%的发展趋势中,如何能再建吸纳数亿离乡农民返乡谋生的农耕产业?服务产业最为薄弱甚至为零的农村,如何能满足上亿留守人员的生活服务需求?更何况留守儿童由父母养育的天伦之乐,又怎能靠社会关爱来替代?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时代,农民的竞争能力与社会贡献并不亚于城里人。当体制改革消除了城乡壁垒,实现城乡同等教育和平等权利后,各级领导或精英中的农二代,甚至远远超过城二代。由此可见,农民及其子女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实力没有问题,有问题的还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制度与意识隔阂。
事实上,我国三农问题的产生与难解的根源,就在于传统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显然,让人均不足2亩地的农民靠种地致富,没有巨额补贴是难以想象的。所以说人口多不是问题,农民多才是问题。
针对农业人口偏多,城乡差距拉大的现实,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战略部署。特别是,三中全会决定的推进转移农民市民化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让广大农民看到了希望和曙光。可以想见,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返乡创业、就业等,广大少年儿童自然和父母、家乡等融为了一体。此种情形之下,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问题迎刃而解。因此,推进转移农民市民化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才是根本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的科学出路。
笔者相信,随着土地经营权的市场流转,当农民数量的减少足以保障农业规模化和农民高收入时,不仅谁来种地的问题自然解决了,而且新市民和农场主的家庭团聚生活也有保障了。届时,消除了留守的城乡儿童过上同样的六一节,就不再是社会的奢望而成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