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敷有两个城市面貌。旧市区是在近世船运和海运的交界处形成的内河港口城市。在明治时代后(19世纪后半期),这里的纺织业兴起。伴随着产业资本的积累,城市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城市文化得以充实。另一方面,现代(20世纪后半期)在临海地区形成了重化学工业(机械、石油工业)区域。现在,仓敷有沿着运河的旧市区的商业纺织工业和沿海地区的重化学工业两个区域,这是典型的日本产业都市的空间构造。
——近世的仓敷。在近世,仓敷是德川幕府(中央政府)的直辖地,不是城下町。平原地区是近代开拓的区域。流经城市中央的仓敷河是运河,内陆地区的大米(幕府征收的税)等通过这条运河被运送出去。下游建立了内陆港,储存物资,从事流通业的商人聚集在这里形成了繁荣的城市。
中央派遣官员管理幕府直辖地。日本各地的藩由藩主通过强大的武士团来管理,直辖地没有武士团,统治力比较弱,因此就有了居民自主成立的行政机构。也就是说,民众参与型的合议制共同体很早便成立了。共同体的设施之一就是“义仓”。居民每年提供大米、小麦等谷物,发生饥荒和灾害时可以用它来实施救济。进入近代后,形成了之后要提及的大原孙三郎(1880—1943)的祖父也参加的新型“义仓”。这种居民参与仓敷的传统,也影响着近代以后的城市建设。
仓敷河和旧市区
——纺织工业兴盛的近代仓敷。在近世,仓敷是一个物流基地城市。明治维新(1868年)后,开始计划在当地生产此前在近郊生产的棉制品,纺织工业兴起。大原孝四郎等人于1888年设立了“仓敷纺织”,将周边农村栽培的棉花加工成棉线用于出口。创业之初,利用仓敷河(运河)进行水运运输,仓敷纺织设立3年后铁路开通了。和日本的其他城市一样,铁路的路线和车站与传统的城市中心不在一起,所以在新车站和旧市区之间形成了新的街区。
此后,仓敷纺织的经营由大原孙三郎继承,并开始了丝织物、化学纤维的开发。大原孙三郎是英国乌托邦社会主义者Robert Owen(1771 — 1858)的信仰者。他向Robert Owen学习,边发展事业边改善工厂劳动者的生活环境,此后进行了城市改良,使城市文化和城市设施更加充实。仓敷纺织和大原孙三郎还设立了各个水平的教育机构、农业、社会问题研究所、医疗机构以及日本民间最初的现代美术馆等。另外,仓敷纺织和大原孙三郎以个人名义修建了很多城市基础设施,即道路、桥梁、电力设施、上下水道等,之后移交给市政府管理部门。可以说,近代仓敷的城市基础是民间企业和民间人士建设起来的。这种以民间力量为主导的近代城市建设,在日本是非常罕见的。(现代,作为主题公园Theme Park项目而开始的“Huis ten Bosch”,是民间开发的城市。关于这个城市将在后文中叙述。)现在,依据日本的“文物保护法”,仓敷中心部、运河沿岸被指定为“重要的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
——现代的仓敷。进入现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沿海区域的“水岛地区”和“玉岛地区” 建立了“水岛临海工业地带”。这里成为了日本屈指可数的联合发展区域,形成了石油化工、钢铁、汽车等产业带。另外在填埋盐田而建造的“儿岛地区”,兴建了办公室、纤维产业和造船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