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篇章2  日本城市形成史概略
时间:2015-05-05 14:42:26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松宗治 雅克兰德(香港)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规划师 

  1. 城市形成过程的时代区分 

  本节大致区分日本的历史时代,并对各个时代的城市特色进行概述。考虑到国家形成期(6、7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变革对城市产生的巨大影响,一般如下区分日本的城市形成过程。

  古代城市(从6世纪左右开始到12世纪末为止),相当于日本史上的飞鸟时代(6世纪末—710年)、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

  中世纪城市(从12世纪末开始到16世纪中叶为止),相当于日本史上的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室町时代(1333年—1573年)。

  近世城市(从16世纪中叶开始到19世纪中叶为止),相当于日本史上的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1603年)、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

  近代城市(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到1945年为止),从德川幕府解体到20世纪中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

  现代城市(从1945年开始至今为止),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至今为止。

  本文将近代城市和现代城市统括为近现代城市,将19世纪后半期以来形成的城市一起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长崎是从近世到近现代过程中形成的城市。

ef2966ba9dffdf4fec1025320d8c43d4.jpg

  2. 各个时代的城市特征

  2—1.古代都市

  7世纪时的日本从唐朝引进律令制(以律令为基础的贵族统治的中央集权制度),开始整饬国家体制。最早的政治中心·首都的 “藤原京”(694年),被认为是参考了“周礼”建设而成的城市。真正的都城建制的城市建设则发端于效仿唐朝长安建立的“平城京(710年建都,现在的奈良)”。从794年都城迁移到“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到1185年镰仓的武家政权建立为止,大约400年间平安京一直作为日本的首都。即使在武家政权时期,14世纪到16世纪末为止,政权中枢还是在京都。尽管之后京都不再是政治的中心地区,但直到19世纪中叶的明治维新为止,天皇仍然在京都。

  2—2.中世纪城市

  12世纪后半期,随着律令制逐渐成空洞化,政治权力从贵族向武家(武士)阶级转移。在武士集团之间的斗争中胜利的源氏,把作为政治中枢的幕府迁到了东日本的镰仓。在随后的约150年间,镰仓一直作为权力中枢而存续。

  镰仓的城市形态,与之前的都城建制的城市相比规模较小,但是“格子状”的街道布局、南北主轴等风格都效仿了以前的都城建制城市。但是过去的都城建制城市,忽视周围的自然条件,过度重视理念上的城市构造,而镰仓的城市建设则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行了设计建造。

  在中世纪,还有在规模较大的寺院和神社前形成的“门前町”,连接全国主要道路的地方则形成了“宿场町”,沿海航路处的“港町”等。

  2—3.近世城市

  16世纪末,武士阶级的织田氏、丰臣氏结束了持续近一百年的乱世,实现了统一。17世纪初,德川氏在江户(东京)建立了最终的统一政权。日本经过15、16世纪的混乱期后进入稳定时期,从16世纪末起全国开始了新的城市建设。分割统治各地的武家地方权力在各自封地的中心地区建设城市。在短短不满100年的时间里,建立了200多个“近世的城下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建设起同一样式的城市在世界史上也实属罕见。

  城市的形状是以地方权力者·大名的居住地及其办公地“城”(和中国的“城”不同)为中心,以同心圆状的形式配置上层武士的居住地和下级武士的居住地(武家地)、商人的町(町地)、寺院和神社用地(寺院和神社地)等。为了起到防御作用,这些城市用地的四周都建了城墙(土垒,石垣等)、护城河。直到今天,在日本多地,这些近世城下町还发挥着核心城市的功能。近世城市(城下町)是现在日本地方城市的前身。

  这个时期的日本首都,有代表最高权威的天皇居住的京都和实质上的统治者德川将军的政府机关幕府所在地江户,也就是二都体制。德川在江户维持政权(德川幕府)的时间约为260年。

  2—4.近代城市

  1868年随着武家政权的代表——德川幕府的灭亡,日本迈向了近代国家。

  “江户”被改名为“东京”,天皇迁移到了东京,东京成为近代日本唯一的首都。

  地方政权所在地,具有近世城下町中心功能的“城”被拆除,全国的武家也都失去了身份,权力集中到了以天皇为顶端的新政府那里。通过明治维新这样一场革命,建立了近代中央集权的君主立宪体制。
  
  近世建立的城下町,是日本各地的中心城市,当时担负着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第一次设置的地方统治单位中约有50个“县”,其地方政府所在地大致都是以近世城下町为前身发展起来的近代城市。从近世城下町到近代城市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1)撤去城下町的外围(边界)——城墙、护城河,与周边农村相连,变为这样的城市空间。因人口增加而产生的新土地,越过原有边界,毁掉农田绿地不断盲目向外扩展。

  (2)武家地、町地、寺院和神社用地等基于原来身份制定的土地利用限制被取消,根据城市自身特点扩大后的商业用地、新的近代工业用地等在城市区域内发展。

  (3)铁路作为新的公共交通形式被引入,形成了“铁路站前地区”这样的新的城市中心。

  (4)城下町中心区“城”被拆除后的旧址,作为新城市的地方政府机关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医院,学校,剧院等)、军队驻地、公园等使用。

  尽管个别的空间要素有所变化,但是在众多的城市里还能看出基本的城市空间继承了近世的城市构造。

  2—5.现代城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近代城市发生了一些变化。比较有特点的变化是:

  (1)战后复兴的过程中,土地规划、街道布局更加合理化。

  (2)始于1960年的快速工业化(经济高度增长期)中,在大城市周围和沿海地区开发了很多工业地块。此外,也新建了一些独立的工业城市。

  (3)作为高速交通工具,新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先在东京大阪间,此后向全国呈网状扩散开来。随之而来的是,在原有的城市中心区之外,在新干线车站周边、高速公路出入口周边,开发了大规模的工厂区。

  (4)东京、近畿(大阪,神户,京都)、中京(名古屋)等地的近郊,为上班族建设了很多的大型住宅(睡城)。

  (5)经济高速增长的后半期(1970—80年代前半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城市开发形态。出现以大学等为主题的教育研究城市、疗养和休假主题城市还有“城市为志向”的大型主题公园等。

  另外,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的凋敝、家庭人数减少,传统生活方式消失、公害不断发生等负面影响日趋严重。

  (6)近年来,伴随着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少子化,城市病严重凸显,比如地方中小城市的空洞化。伴随高度成长期的汽车普及化(motorization),人们将住宅迁移到郊外。城市服务设施(公共设施、商业设施等)也在郊外布局建设。另外人们也越来越少去都市中心地区的商业街,进入上世纪90年代,这种空洞化越来越显著。

  现在,日本的中小城市为克服“城市的扩大”所带来的行政服务效率低、基础设施维护费负担重、都市景观荒废等问题,让郊外居住者迁回中心区,将过去盲目扩建的郊外住宅用地、商业用地恢复为绿地。这种“缩小城市”的举措已成为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