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英国留学归来的“wise”同学来电:武汉的英语标识蛮多都是错误的,看着别扭。那些英文错误,让人“羞红了脸”。记者在武汉街头探访,确实可见不少中英文标识“风马牛不相及”,“洋相”频出。(9月9日《武汉晨报》)
“建设大道”前后相距百米的标识竟被翻译成两个英文名,手动门阀旁的英文单词在牛津英汉词典里都找不到,“优先搭乘”被译为“让路”,更为奇葩的是,“往前走”被译成“笨蛋”,这一切,让外来的留学生“觉得好离谱”。
标识,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导向性,二是宣传性。如果偶有个别英文标识有误,人们尚可理解;然而地铁的英文标识“洋相”频出,也许在导向性上,人们大致上理解标识的内容是什么,但在宣传性上,人们会对武汉印象减分,这不能不让人“汗颜”。
首先汗颜的,应该是地铁的官员们。责任不可推卸,地铁的整体形象是地铁官员的总体责任。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精力,把地铁的主体工程修得好好的,却在附属工程上搞得不尽如意。好比一个帅哥,穿一件雪白的衬衫,却在领口上染上了几滴墨水,扎眼得很。
最为汗颜的,当属标识制作人或制作商们。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承接了地铁的标识制作,不单是标识的器材要过得硬,标识的设计也要过得硬,同时标识的内容必须要准确。三者任何一个出了问题,就是劣质产品,要么是工作敷衍塞责,要么不是专业人士所为,要么是施工之中存在“猫腻”之为。
真正让人汗颜的,笔者认为还是武汉人。地铁英文标识出“洋相”,其实是丢了武汉人的脸。武汉越来越有国际范,然而武汉的公共标识却在犯着“小儿科”的错误;武汉精神倡导“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但是卓越没追到,却留下了粗制滥造。
事实上,武汉有着巨大的科教优势,也有众多的外来留学生资源,可以说专业的翻译人才遍地都是,解决英文标识着实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地铁集团的管理者、标识的制作者或者制作商们,多花一点精力,多征求一下意见,英文标识就能“国际接轨”。
建设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精细化管理犹为重要,这也是“武汉精神”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