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所造就的一个结果,这自然是一件好事。但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全国有将近6000万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家庭教育是缺失的,学校教育也大受影响,他们的成长从而出现了诸多不顺利。
同时在流动人口大军中,还有一个未成年人群体,他们没有留守在家乡,而是随着流动的父母一起流动到了异乡,在数量上也相当庞大。据广东省统计局统计,2013年年末广东0-17周岁流动人口规模约447万人。2010-2013年,0-17周岁流动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远高于同期常住人口增幅(0 .67%)。他们中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占到广东省全部0-17岁未成年人人口的21.8%,即平均5个未成年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其中,深圳、东莞未成年流动人口占同龄人口的比例超过60%。广州、珠海未成年流动人口占比也超过40%。
相比起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应该更加幸运一些。至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能够跟父母一起生活,伴随着亲情一起成长。但据之前已经披露的信息来看,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说父母忙于生计,无暇更多照看,导致他们有可能受到各种侵害,或者受到一些坏的影响,成为不良少年,侵害他人。所有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跟当地户籍人口相比,他们无法享受公平的教育。虽然同处一个城市,在同一片星空之下,但他们在起点上,就落后了。
他们面临的这些困难,身上发生的这些问题,固然有自身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公共政策的偏差。外来人口,往往成为被公共政策遗忘的角落,未成年的外来人口,也未能幸免。一项好的公共政策,不仅要惠及主体人群,也要照顾少数人群,弱势群体以及社会底层。显然,目前的很多政策,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这样的公共政策,即便不能说是坏的,也是不完善的。而目前更加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在珠三角的深圳、东莞,未成年的流动人口,已经超过未成年人口总数的一半,在珠海、广州,也要占到40%之多。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成为主体人群、主流群体,如果公共政策仍无视这一事实,不考虑他们的存在,那就是最大的失职和失败。
因此,现在最为紧迫的,就是让未成年的流动人口,在他们所在的地区,尽快地享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权利。广东作为外来人口大省,自然也是未成年外来人口的大省,在这方面应该提速,尽快全面地向外来人口开放所有教育资源。不可否认,广东各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也有一些令人称道的成果。比如说东莞,外来子女就读当地公办学校,门槛越来越低。在广州,也向外来工子弟开放了较大数量的优质学位。但迄今为止,各地还不能实现外来工子弟无障碍入学。他们权利之受,与他们数量之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对外来的未成年人要不要照顾的问题,而是作为公共政策的主要对象来对待的问题。因此,各地方政府,胆子要更大一些,步子要更快一些,尽早给孩子们平等的教育权。
另外,很多孩子权利受损,根源在于其父辈权力受损。因此,针对庞大的外来人口的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的政策制度也应当尽快修正。比如,户籍制度的改革就应该加快脚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