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南京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专家组公布了空气保障数据,整个8月份,南京人比平时少吸了3764吨PM10和1750吨的PM2.5。(9月8日《现代快报》)
这样的一组数据,确实成果喜人。一方面,说明了南京市全体市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打好了一场空气保卫战。另一方面,青奥会期间的空气质量提升,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南京市的良好形象。然而这样一组数据也值得我们深思。
根据统计,南京市的空气质量一开始并不令人满意,只不过在青奥会举行期间,南京市通过合理的方法和思路,在短时间内提高了空气质量。比如,采取城市工地停工、工业企业停产、机动车分单双号限行等措施。上述方法确实奏效,南京的空气质量出现了“变脸”。
空气质量如何,并不是仅仅以国际大赛举行期间为衡量标准,而应以日常数据为判断基础。从这个角度而言,提升空气质量,如果只是侧重于国际大赛期间的短期治理,就无法从源头上确保空气好转。
鉴于此,青奥会的空气质量,应该成为南京市日常空气治理的一个范本,相关部门应该充分汲取和借鉴青奥经验,将这些方法和思路用在平时,从而真正让空气质量好起来,让“蓝天白云”成为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