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8-15 21:38:5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郑娜
在北京,可以用“随处可见”来形容的,不是银行,不是便利店,而是报刊亭。这一点,向来让北京人引以为傲,也让许多外来者羡慕。
北京报刊亭非常多。统计显示,2003年全市建设报刊亭已达2300多个,最高峰期达2500多个。小区里、学校边、天桥下、公车站旁、十字路口是报刊亭最多的地方。像笔者从单位走到最近的地铁站,大概1公里左右,就有3个报刊亭。每次路过塞得满满当当的报刊亭,哪怕不停留,也会有一种莫名的饱足感。这种精神上的饱足感与走进书店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获得更为低廉方便;而比起网络,它更加稳定且可靠。
有位韩国记者曾撰文称,每次路过中国的报刊亭,都能感受到知识与信息相交织所散发出来的庞大底蕴,感受到中国人自古传承的“小中见大”、“一叶知秋”的博大智慧与明见。有台湾记者观察大陆的报刊亭,认为单就人们和纸媒的接近性与多元性而言,大陆随处可见的报刊亭可以称作是城市的文化窗口。
但正是这样的城市文化地标,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前几日,北京朝阳区70多处报刊亭一夜之间被“移改”,引起社会各界的不理解,乃至愤怒。尽管有关部门出面澄清,“移改”并非“强拆”,乃事出“违章占道”、“规范经营”,但质疑仍然持续发酵,追问声此起彼伏。在没有征求市民意见的情况下,便“移改”报刊亭,不管理由有多么充分,至少在程序上出现了偏差,有漠视民意、损害文化、践踏民生之嫌。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报刊亭第一次以公共事件的方式出现在舆论漩涡中。2003年,以城市环境整治为由,武汉城区报刊亭几乎被全部拆除,此后多年经多方强烈呼吁重建未果。2010年,南京市玄武区试图拆除报刊亭,遭到市民的反对,最终作罢。2012年,郑州因为实施“退路进店”工程,短短一个月内拆除全市共计421个报刊亭,由此成为一座没有报刊亭的省会级城市,全国闻名。
倘若北京真的大规模拆除报刊亭,着实会让很多人感到失望。纵观世界大都市,包括纽约、巴黎、伦敦等,报刊售卖都是以报亭等形式进行。政府不仅允许其存在,还有意把它们打造成文化的象征。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集中了全国最多的媒体,是办报办刊历史最为悠久的城市,有这么好的资源,理应多加利用,使之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希望北京在管理报刊亭上不要只做减法,能多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与建议。在新媒体盛行、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城市里阅读的人本来就在减少,报刊亭本来就在面临经营困境。此时若再遭遇“拆除”,对经营者、读者和城市来说,都是一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