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8-10 19:36:36
来源:东方网 作者:汪昌莲
近日,整治报刊亭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据了解,北京目前已有72座报刊亭被强制拆除。中午口头通知,深夜就来人拆除,没有给亭主出示任何文件依据,也没有说明缘由。如今,实施强拆的负责单位尚未找到,损失由亭主自行承担。一夜之间,报刊亭主变成了无业人员。(8月9日《北京青年报》)
首先,折除72座报刊亭,就等于折除了72个就业岗位,就等于砸碎了72位市民赖以生存的饭碗。应该说,解决市民就业问题,一直是各地政府改善民生的第一要务,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千方百计地创造就业岗位,帮助市民体面劳动,有尊严地生活。然而,一些城市管理者却反其道而行之,非但不替百姓提供更多的上岗就业的机会,反而无端地取缔市民就业岗位,其漠视群众利益的做法,令人胆寒。
事实上,报刊亭的经营者,大都是老弱病残,劳动能力比较差,是社会上真正的弱势群体。他们不等不靠,自食其力,经营一个报刊亭,既解决了自己的生活所需,又方便了市民购买、阅读报刊,还为地方增加了税收,为相关部门增添了收入。对于这样一个有益于社会的群体,政府及相关部门本应该给予关心和支持,为其排忧解难,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退一步讲,对于报刊亭,政府不关心不支持不服务也就罢了,也不能横蛮地拆群众的岗位、砸群众的饭碗。
特别是,拆除报刊亭,损害了文化民生。正如媒体和学者所言:“拆除报刊亭是对城市文化生态不符合规律的破坏”。众所周知,报刊亭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坐标,是文化资源和公共信息的集散地,是城市居民的心灵驿站,更是外地游客的旅行指南。然而,随着报刊亭的拆除,这一切将不复存在。很难想象,当一座城市赶走了所有的报刊亭之后,其市井文化、便民文化等,在何处追寻?市民在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的焦虑、浮躁情绪,向何处沉淀?游子孤寂之心,往何处安放?
据称,城市拆除报刊亭,是因为其“违章占道、阻碍交通、违规经营”或“没人看报纸杂志了”。但事实表明,不是报刊亭“违章占道”,而是群众利益占了公权滥用的“道”;也不是报刊亭“阻碍交通”,而是文化民生阻碍了政绩冲动的“道”;更不是“没人看报纸杂志了”,而是城市管理者“心中没有市井文化”了。可见,城市在拆除报刊亭的同时,也“拆除”了群众利益和文化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