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在报亭强拆中失去对法律的敬畏
时间:2014-08-11 21:15:28  来源:齐鲁网  作者:刘义杰 
  针对媒体报道强拆报亭一事,朝阳区政府回应称,根据首都环境建设委有关要求和北京市报刊亭设置规范,朝阳区对部分区域的报刊亭集中开展整治工作,依法移改不符合设置规范报刊亭,其中改、移71处,规范1处,并非拆除。(8月10日央视)

  报亭有经营许可,经营许可证也没有到期。仅仅一句口头通知,几十处报亭就在一夜间被拆掉了。终于在舆论的关注下,朝阳区回应了,说并非拆除,而是改移。但问题是,回应再好也掩盖不了鲁莽执法的现实,有图有真相,当报亭业主向执法者下跪,当业主被执法者压在胯下,再有理的拆除,也因为暴力执法失去了合法性。

  因为城市的新规划,为了所谓的“大环境”报亭需要拆除,城市管理者应该提前以正式的形式通知报亭经营者,并对他们每个人的情况摸底,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诉求。这不仅是人性执法的要求,更是对契约精神的遵守。几乎所有报亭都是合法经营,都有着合法的手续,这手续的有效期就是和城市管理者签订的契约,契约一旦签订,在其没有失效前,不管是谁都应该遵守。因为其他原因,城市管理者要拆掉报亭,那么,应该做的就是和报亭经营者协商,并进行妥善的安置和赔偿,凭借着自身的权力地位就单方面撕毁契约,而且还暴力拆迁,根本上就是知法违法,任何借口都逃脱不了对法律的蔑视。

  如今中央提倡群众路线和依法治国。相关部门不能一边喊口号,一边我行我素的继续耍官僚。也不能无视法律的规范,要求老百姓遵守法律,自己却选择性执法,无视法律对自己的约束。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部分报亭违章占道、超范围经营,确需治理。但它连接市民需要和业主利益,即便依法整治,也当以顺畅沟通避免冲突,以人性执法消弭分歧。”报亭是小,但背后是民心民意,更是体现了政府是否遵守契约精神,是否有公信力,是否真正做到把权力约束在法律之内。

  城市需要文明,需要人文,也需要法治。这就是公众不满的原因,城市的建筑的存在是城市记忆的积累,也是财富的积累,更是法治精神的积累。这就是国外对建筑重视的原因。回到报亭上,报亭几十年来是人们的城市记忆,报亭的存在便利了人们,也积累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对城市管理者来说,对报亭的敬畏,就是对城市人文的敬畏,更是对法治的敬畏。破房子风可进,雨可进,但是国王不可进。为什么?这是因为权力和法律的界限,当权力无视权利,拆掉了报亭,也就拆掉了人们对法律的敬畏。但城市管理者都无视法律,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凭什么遵守?

  由此来说,一个回应不够的。对报亭经营者进行赔偿,并追求相关负责人的法律责任,才是城市管理者应该做的,也是城市的人文和法律底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